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巴曙松:2013年或是债市违约“元年”-债券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2:39:45]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在上海表示,2013年很可能是出现债券实质性违约案例的“元年”。巴曙松是在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2013私人银行财富配置报告》发布会上作出此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近日在上海表示,2013年很可能是出现债券实质性违约案例的“元年”。巴曙松是在中国农业银行(601288,股吧)《2013私人银行财富配置报告》发布会上作出此表示的,该报告由巴曙松主持研撰。

信用风险逐步积累

“随着我国债券市场不断扩容,低资质发行主体比重不断增加,其面临的信用风险也在逐步积累,"零违约"现状被打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巴曙松指出,个体违约已箭在弦上,局部违约事件发生的概率在增加,主要因为:一是债券违约与宏微观经济状况密切相关,钢铁、水泥、光伏等产能过剩行业仍在面临信用资质的恶化;二是企业信用资质下沉;三则是地方政府的“兜底”成本增加。

据了解,从1981年中国第一只国债发行以来,债券市场仍保持“零违约”纪录,而成熟的美国市场在2007~2011年间就曾发生400起违约案例。尽管2012年以来,信用风险事件频繁,但由于政府“兜底”,市场仅是虚惊一场。

巴曙松认为,目前债券市场已经有足够规模,如果再像以前那样“隐形兜底”,市场风险收益会出现严重错配。“未来城镇化建设需要长期资金,银行资金总体而言期限较短,因此债券市场将承担起更大作用,为城镇化建设提供长期资本。”他说。

在巴曙松看来,这就需要债券市场加快整合、提高深度、扩大发行量,同时在发行环节更加市场化,从而成为中国城镇化建设中最有利的长期资本供应者之一。“今年市场可能会出现一两起违约案例,产生对投资者的教育作用,让市场对风险有更客观评价之后,债市再进行大规模扩张,从而避免出现系统性的大规模的风险收益错配。”他如是说。

而在中国债券市场机制建设方面,巴曙松建议:一是投资人的信用风险甄别能力有待增强;二是发行人信息披露透明度需要提高;三是评级行业权威性和独立性亟待提升;四是信用风险分担缓释机制有待发展;五则是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目前缺乏违约情况下的破产结算机制以及对投资者的保护条例。

今年债券投资机会相对少

此外,当天发布的《2013私人银行财富配置报告》指出,建议本土配置客户在2013年应重视由于经济触底反弹和制度改革带来的A股投资机会,在合适时机灵活配置股权类资产。与之相反,2013年债券投资机会相对较少,国际市场影响较大的大宗商品短期内也较难看好。

报告同时指出,从中长期看,新政府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营改增”等结构性改革有望加速启动,改革中涉及到相关行业或资产应该成为客户持续关注的重点。“2013年在进行中国资产配置组合时应当注意如下主要风险:1.下半年通胀上升风险。2.信用债券发生实质性违约风险。3.全球经济"黑天鹅"事件出现引发的出口下降风险。”报告同时提醒。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