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市场化改革引领发展方向 债市结构不断优化-债券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2:39:2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2012年,基金等集合投资人作为第二大投资人类别,构成了债务融资工具市场31%的资金来源。随着基金、保险、证券公司等其他投资机构活跃地参与债券市场的交易,银行不再独自“扛起”市场的信用风险,多元化的

2012年,基金等集合投资人作为第二大投资人类别,构成了债务融资工具市场31%的资金来源。

随着基金、保险、证券公司等其他投资机构活跃地参与债券市场的交易,银行不再独自“扛起”市场的信用风险,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使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间实现了有效分散。

记者 高国华

“在市场化理念的指导下,债券市场的结构不断优化,流动性稳步提升。一个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债券市场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也为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奠定了基础。”在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迎来黄金十年之际,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业内专家表示,债券直接融资市场快速发展,不仅打破了银行信贷“一枝独秀”的社会融资格局,直接融资市场的扩容还在加速“金融脱媒”,助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来自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随着基金、保险、证券公司等机构投资者更加活跃地参与债券市场交易,我国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多元化趋势不断凸显。从公司信用类债券来看,投资人结构日趋均衡。2007年~2012年间,商业银行持债比例始终保持在50%以下,而基金等集合投资人的市场参与度不断提升,持债比例自2011年开始超过20%,跃升为第二大持债主体。

投资者结构不断优化

市场流动性明显提升

此前曾有观点认为,中国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规模虽已步入世界前列,但流动性始终不容乐观。近年来,随着银行间市场交易工具创新力度持续加大、市场投资主体不断丰富,债券二级市场交易日益活跃。丰富的市场流动性,不仅为一级市场发行规模的扩大奠定了基础,更对整个市场的风险预防和价值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无论是从市场成交规模还是债券周转率来看,市场流动性较前些年均有明显提升。市场成交规模方面,2012年银行间债券市场全年各类债券累计成交(包括债券现券回购和远期交易)216.9万亿元,较2011年全年债券成交量增长了20.5%,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全年成交44.9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了24.9%,增幅明显。债券周转率方面,2012年市场各类债券的平均周转率为9.4,较2011年的债券周转率8.7有明显增长,其中,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周转率达12.7,流动性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

此外,在银行间市场,为推动二级市场健康发展的各项举措也在有序开展。2008年以来,交易商协会不断推动银行间债券市场做市商的市场化评价,并不断研究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为适应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迅速发展的需要,交易商协会在2012年组织相关市场成员和法律专家成立工作组,起草完成《银行间市场经纪业务自律指引》,搭建了经纪业务自律规范体系框架。

规范信息披露

风险防范再上台阶

随着市场规模的快速扩大和市场深度不断增加,不同信用等级发债主体进入市场,信用违约风险发生的脚步也在靠近。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方面,债券市场也走在了前头,不断推进和规范信息披露工作已成市场共识。

有一种观点认为,债券市场是披了一层“薄薄面纱”的贷款市场。而这不仅无视了债券市场更为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也没有认识到债券市场远高于贷款市场的透明度。

2012年,交易商协会根据市场发展的新形势,与时俱进地对原有的《信息披露规则》进行修订,对市场透明化提出了更高要求,推动发行人强化信息披露内部管理制度,正面引导市场成员加强对信息披露工作的重视。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前提下,将可能潜藏风险的信息死角都呈现在阳光之下。

工行金融市场部专家表示,这是投资者及时了解企业经营现状、作出投资判断的重要渠道,是防范市场风险的基本制度安排,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业内专家认为,在债券违约事件发生难以避免的情况下,未雨绸缪抓紧针对违约事件的制度建设,建立市场化的风险管理体系,防范未来可能出现的债券违约,对债券市场未来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与此同时,随着投资人结构更加多元化,集中于银行体系内的金融风险得以有效分散和化解,债券市场发展对于维护我国的金融稳定的重要意义不断体现。间接融资模式下,银行体系完全承担了信用风险,最终供需方是隔离的。而在直接融资模式下,信用风险最终将由债券投资者承担。

随着基金、保险、证券公司等其他投资机构活跃地参与债券市场的交易,银行不再独自“扛起”市场的信用风险,多元化的投资者结构,使风险在不同金融机构间实现了有效分散。一些认为国有银行是债券市场“垄断式”买家的错误论调不攻而破。

从公司信用类债券来看,基金等集合投资人的市场参与度不断提升,持债比例自2011年开始超过20%,跃升为第二大持债主体。在债务融资工具市场上,这一风险分散的趋势体现得尤为明显。自2007年以来,商业银行的持有比例已下降了13个百分点;同期,基金等集合投资人的持债比例则上升了20个百分点。2012年,基金等集合投资人作为第二大投资人类别,构成了债务融资工具市场31%的资金来源。

市场纵深发展

助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

作为金融市场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利率市场化改革受到了市场的高度关注。债券市场近年来的纵深发展也为利率市场化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基础。

众所周知,债券市场的发展不仅能够完善多层次的资金价格发现机制,也是完善利率传导机制必不可少的一环,被普遍认为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债券市场不仅提高了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而且能够倒逼银行开展中间业务,进行转型,为利率市场化改革做好准备。

对于处在媒体“聚光灯”下的银行业而言,当不少市场人士开始讨论“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危机”时,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张明则认为,“危”与“机”并存,直接融资大发展也给银行的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交易商协会研究员张鹏分析说,一方面,其他金融中介对于资金来源的竞争,会迫使银行主动推进利率市场化,否则它们就会面临严重的存款流失。另一方面,债市也会为银行提供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工具。银行完全可以借助债市对信贷资产进行证券化,以提高贷款的周转速度,从而提高贷款业务的盈利效率。

来自商业银行的专家表示,进行业务转型、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是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根本之策。某大型国有银行金融市场部资深人士表示,债券承销业务属于资本节约型、低风险业务,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方向。债券市场蓬勃发展为商业银行拓宽了中间业务收入渠道,这也是银行业转型发展、提高自身国际竞争力的题中之义。

“当前,创新、发展、规范、协调已成为银行间市场发展的主旋律”,交通银行(601328,股吧)投资银行部王忆军表示。随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破题,直接融资优势不断显现,未来债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更需秉承市场化理念,以产品与制度创新为手段,形成多层次债务资本市场,以更好的实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服务的目标。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