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创业如火如荼的背景下,离不开背后的资本。
在过去的一年,非规则化的IPO暂停和二级市场遇冷,使得资本过热的创投市场遇冷,“资本寒冬”一词屡被提及。从各个机构统计的数据来看,能够存活5年以上的创新企业,大概不到3%。在创业热情不减、资本日趋理性的大背景下,资本寒冬的破局之路成为创业者需要反思的问题。
需要产业资源助力
“资本寒冬中,破局的出路是产业资源加乘创新创业。”深创投联合创始人兼卓翼科技(002369,股吧)副总裁徐家斌表示。在全球创业创新浪潮下,产业资源一直是中国创新的优势所在,尤其是以深圳为代表的硬件产业链聚集地,在资本寒冬下,这一优势显得越发突出。
“没有哪个硬件主体公司没在深圳打过仗就可以在全球获得成功。”徐家斌强调。在其看来,深圳的魅力在于其非常全面完整的生态系统,作为硬件之都,拥有各项专业资源和专业技术,可以享受到非常全面的生态系统。
作为前苹果中小企业事业部发起人,现为Brinco孵化器创始人的BayMclaughlin则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现在不仅仅关注软件,有越来越多的成功创业故事和硬件相关,要快速生产,快速研发,才可以获得更多投资和更多成长机会。”
老兵+新秀互补才能赢
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遭遇瓶颈之下,技术成为产业升级的新动能,尤其是技术的落地情况是投资机构选择标的的重要指标。“如果硬件不到位,很多技术和平台没有办法真正落地。深圳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这里,它是一切的基础。”徐家斌告诉记者,然而在其接触的众多硬件创业公司中,常常面临着团队小、资源少、改善空间小的问题。
相对应的是传统企业面临产业升级,也在纷纷寻求创新突破口。与创业公司面临的难题截然相反,这些大公司往往实力雄厚,资源充足,但瓶颈在于战略眼光和资源投入的决心不足。
“虽然在创新和传统企业之间存在天然的需求,但是目前的创新企业的定位和传统企业的定位有天然的落差。这个落差就在于各自的诉求和期望值是不一样的,存在不对等。”徐家斌说道,“传统企业因为习惯了自己的业务模式,它很难把自己的业务模式和经营模式去为了创新者而改变。创业公司本身就势单力薄,很难做大的改变。这个需求不对等总归要把它划掉。”
破局的关键在于资源共享和融合。传统大公司能够俯下身来,在每个细分领域寻找具有前景的创业公司和产品形态,根据创业公司的形态做调整。而对于创业者而言,则是要具备感知性,感受这种潮流并成为潮流中的第一,进入到整个程序中来。“老兵+新秀,互补才能赢。”徐家斌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