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北京做了六年的互联网媒体,那是一家有关家居用品、礼品、设计的消费类上市公司。26岁当上主编,27岁到运营经理,28岁就出来了。那时候感觉,在媒体行业碰到了天花板。
我是因为一个拿风投的互联网项目来到上海的。但我内心感到做的不是踏实的事情,所以还是出来“搬砖头”了,2011年,悦活商贸的故事开始。这一搬就是六年。
我们这个公司主要是围绕一些家居用品做一些设计,改造杯子、背包、旅行装备,改造一些我们家居、生活、旅行等场景里的很多个人用品。你把它理解成一个中国版的无印良品也好,理解成一个带有原创精神的整合商也好,是这样一个理念。
前两年我们是做大企业的服务。1.0版本就是文化传播,给一些外企提供礼品、赠品、商务产品的定制开发,是量体裁衣。2.0版本就是悦活这个公司,这是一个输出新生代生活方式的公司,我们出了一些自己的品牌和原创设计,
目前我们投资了一个新西兰的项目,针对母婴市场的儿童用枕头、被子之类产品,都是羊毛制品,我们想把这个品味带入中国。这个还在酝酿中,算是2.5版本吧。3.0版本还在酝酿中,可能会考虑把应用工具,跟一些供应链、设计师、艺术家、IP融合到一块儿,形成一个贸易平台。
上海的创业环境比较理性,一个人到这里,需要很强大的内心。我是北方人,我们的文化决定了,到了吃饭的时间一定会留人吃饭,而在上海对方可能叫一餐盒饭,然后大家继续谈事。
北京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上海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两个城市的格局,一个空录一个务实,没有哪个更好,只是在不同产业阶段产生的化学反应不同。就像互联网的近15年,它可能更需要的是滴滴这样务虚的精神,因为它一直不挣钱,要烧钱,但只有在北京这样的地方才有人敢去支撑这样的东西。上海的精神在这方面可能不占优势,上海做的是扎扎实实挣钱的事,从她的历史发展来看,一直如此,这对于实业来说是需要的。
不过从长远来讲,商业的本质一定是务实的。务实应该是我在上海这些年学到的最有价值的事情。上海这座城市会让很多人在这里变得务实,但我们并没有变得太现实,还是保持了北方的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