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来,信用债市场风险事件频频涌现。在超日债事件之前,作为江西省新余市政府近年来重点支持的企业,江西赛维在2012年年中遭遇资金链危机时,其发行的5亿元中票、4亿元短融均获得了当地政府的全面“托底”。
2012年年初,作为山东潍坊的国企,山东海龙4亿元短融,也在当地政府的担保下,由当地银行提供资金进行了全额兑付。随着政府频频“托底”,信用债市场的问题也在不断积累,而此次超日债兑付事件则再次揭示信用债市场在经过前期的高速发展之后正在进入高雷区。
分析人士认为,过去几年一些行业积累了较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的大背景下,相关行业发债企业的财务风险,需要重点关注。例如,由于光伏行业出现困境,相关企业普遍面临应收账款回收困难、资产贬值且难以迅速处理的状况,一旦行业内企业出现财务危机,一些企业发行的债券也将面临极大的违约风险。
此外,从信用债发行的角度来看,在现有信用债发行体制下,发行主体与承销商、保荐人、评级机构往往都是利益共同体,风险在信用债发行时往往得不到充分披露,票面收益也可能无法充分覆盖发行主体在债券存续期间可能出现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当前信用债发行定价和风险防范的机制亟待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