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周日。摩根士丹利2013年投资展望中提及一个现象:标普500指数盈利回报率(earnings yield)有史以来首次压倒高息(垃圾)债券孳息水平。这个因素结合美国企业坐拥大量现金、有力增派股息,越来越多“好息如命”的投资者将弃债从股,为明年股市上升创造有利条件。
超笋?超贵?
显而易见,这个背后的思维是,假设美企把一年所赚悉数派发股东,投资者以现价买入股票,回报率胜于持有垃圾债券,而这个现象为过去所未见。当然,除了房托基金(REITs)、商业信托(business trusts)等投资工具,甚少企业会把一年所赚悉数或近乎100%用作派息,股东能分享到多少盈利,视乎公司派息比率(dividend payout ratio)而定,股息回报率(dividend yield)因此必然低于盈利回报率。然而,作为一种估值比较,基准统一便足够,大摩的建议遂不无参考价值。
问题是,这类比较要立足于其他因素不变这个大前提。换句话说,垃圾债“超贵”、股票“超笋”是否成立,还须配合其他条件一起看。说到“其他因素”,自然离不开经济、盈利、息率,诸如此类。这一切,非但不会像聚焦眼前环境的估值假设那样一成不变,实际上更没有一刻不在变。
垃圾债市的情况,大有一谈的价值。迄11月28日,美国企业2012年发行的高息债,总额高达3220亿美元,较2010年全年创出的集资纪录高出12.6%。这种盛况,很易令人以为管理层利用历来最吸引的融资成本大量举债,筹集资金扩充业务。实情真的是这样吗?
答案恐怕是否定的。
以11月份美国高息债发行金额最高的四家企业为例, 只有一家(Clean Harbors)发债目的是替收购融资,其余三家发债额逾10亿美元的公司(Sprint Nextel、E*Trade、Terex),进入垃圾债市只为以新债取代旧债,借此享受目前介乎4至7厘的垃圾债融资成本。
这股再融资热潮非自今日始,早在2009年中海啸最坏时刻刚过时已启其端。那等于说,与许多人想法相反,高息债市日见兴旺,并非企业眼见商机蓬勃举债意欲增加所致,而是管理层趁低息环境尚未改变,透过再融资优化资产负债表的结果。投资者既然对任何有息的东西皆趋之若鹜,企业何不因势利导,加速“去杠杆”?
由于整体负债水平并未增加,变的只是融资条件,垃圾债市实况与仅着眼发行额的投资者之所见,可能截然两样。彭博数据显示,2012年标普500指数每股负债水平较去年增加26美元,升幅只有3.5%。以净负债对除息/税/折旧/摊销盈利(EBITDA)比率计算,今年美国垃圾债发行额虽比去年大增三成,但标普500指数每股负债水平不升反降。
金融海啸后,市场对息口长期不变的假设,衍生了大量以此为中心的投资活动。专家时而高唱资金舍增长股取高息债,时而鼓吹弃垃圾债从高息股,惟一切只看股与债提供的相对收入何者较吸引。
寻息风险
这种“估值比较”最危险的地方,在于投资者“寻息”重量不重质,对高息股何以高息、企业进入垃圾债市所为何事,尽皆不闻不问。高息债买家协助企业把握良机去杠杆化、投资者经不起股息高于债息的诱惑(标普500指数股息率现处2厘多一点水平,而十年期国债孳息仅1.6厘左右),大举投入高息股;息口长期不变的假设一旦改变,市场参与者将变得不知所措。
股票市场出现泡沫,由于人人皆存寻找下一个傻瓜高位接货之心,自认专家“吹”个不停者不计其数。精明投资者每见股市闹腾腾,都会戒心大起适时离场。然而,债市不一样,投资者因其稳定收益而买入,债民不会像股民那样,随时随地围绕投资了什么债券大吹大擂,即使泡沫已濒临爆破,市场参与者亦可以一声不响,债市泡沫因而无声。股市闹腾腾,债市静悄悄,但泡沫爆起上来,一样的“烟花璀璨”!
本文版权所有:香港信报财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