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把浮躁的标签拿掉让创业回归本质-创投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2:29:39]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孟庆建 17岁的同龄人应该还在温习书本,王凯歆已经身家千万,与长袖善舞的资本大佬们推敲商业模式。在乐见奇迹萌芽的环境中,她被追捧为商业天才。但在真刀真枪实干半年后,这个还未配妥刀剑的姑娘已经领略了什

孟庆建

17岁的同龄人应该还在温习书本,王凯歆已经身家千万,与长袖善舞的资本大佬们推敲商业模式。在乐见奇迹萌芽的环境中,她被追捧为商业天才。但在真刀真枪实干半年后,这个还未配妥刀剑的姑娘已经领略了什么是江湖。就在刚刚过去的不到一个月时间里,由这位高二休学、年龄不满18岁的创业者创办的神奇百货——这家估值6000万元的公司宣布裁员到“不到十一个人”。

与此同时,王凯歆用投资人的钱消费无度、数据造假等负面传闻一波接一波,让外界对这个人物甚至“95后”创业者这个群体产生了极大的争议。

其实,我们需要给遇到失败和挫折的年轻创业者们一点掌声,但是也需要从失败和挫折中寻找原因。

比较明显的一点是,在这一批“90后”甚至“95后”创业者呼啸登台的时候,创业圈里存在这样一种明显的现象:“90后”“95后”“学渣创业”“休学创业”……有些投资机构尤其热衷给创业团队插上各种标签,迎合媒体的口味给创业团队造势。带着标签的创业团队通常会迅速火爆,比如近两年的“超级课程表”“脸萌”“神奇百货”,都是迅速成名,拿到高额融资。

这种标签化的潮流,或许暗合“围观群众”的心理预期,“少年成名”“语出惊人”等吸引大众眼球的包装定位,通常更容易受到追捧。然后通过炒作话题,带来曝光量,寻找更多的投资。

创新谷创始人朱波曾这样讲道:“在今天这个创业环境中,如果创业者自己不能给自己代言,不能自己给自己公司发展造势的话是肯定不行的。尤其是to C端的生意,如果你没有眼球、没有话题感,你要花很多的钱去烧,创业成本将被提高。”

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也曾在演讲时指出:“每一个创业者都应该、都可以成为网红。如果不具备成为网红的能力、潜力、魅力、影响力,那就不要创业了。”创业网红马佳佳、王凯歆都进入了真格基金的投资组合。

不得不说,在中国的创业圈里有一种特殊的、宜于奇迹萌芽的土壤。人们总渴望有一些超出常规和想象的事件发生,并以此为兴奋剂来刺激大家的感官,让投资项目“性感”起来。大家乐见奇迹的发生,并大声地将它传播开去。

但是声名远播之后快速陨灭的明星创业者不在少数,能够在一鸣惊人之后遏制非理性冲动,脱胎换骨,以平常的姿态和形象持续成长者少之又少。

明势资本创始合伙人黄明明曾说,任何一份创业,都可以通过两个维度来审视:一方面,能不能为原有行业带来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能不能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体验?所有将创业和正在创业的年轻人们,是时候好好问一下自己这两个问题了。创业终究要回归商业的本质,喧嚣过后,商业的江湖中,还需要拿出真本事,才能长远地活下去。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