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CPI同比增速预计3.4%-3.5%,CPI呈现小幅回落
商务部已公布的4月份前两周食用农产品价格指数显示:受天气影响价格大幅上涨的蔬菜价格出现明显回落,前两周累计环比下降11.3%,而肉类价格仍保持回落态势,前两周累积环比下降1.8%,食品分类中仅油脂类价格出现小幅上行。此外农业部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显示:截至4月20日,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和菜篮子产品批发价格指数分别为198.9和200.1,较3月30日下降1%和1.33%,回落较为明显。由已公布数据预测,4月食品分类当月环比下降0.8%-1%。
3月CPI同比增速大幅上涨与非食品类超预期增长有关,而以历史均值数据来看,4月非食品价格环比有周期性上涨的压力。结合非食品七大类4月当月价格环比与3月相当假设测算,4月CPI环比增速将在-0.2%-0,CPI同比增速为3.4%-3.5%,依然保持二季度CPI同比上涨3%的预测值。
从影响食品分类乃至CPI最重要的因素猪肉价格来看,猪肉价格的即使出现环比回升对二季度CPI同比增速的影响也将有限,不至于改变CPI同比增速下行的趋势。从猪粮价格比来看,2月以来出现了猪肉价格下跌,玉米价格上涨,猪粮价格比快速下行的现象。猪粮价格比跌落至5.82,养猪积极性受此影响将面临回落,未来猪肉供给将会面临压力。从生猪以及能繁母猪的存栏量数据来看,生猪存栏量已经出现明显减少,但能繁母猪存栏量依然保持较高水平,生猪未来供给量能快速下降的可能性不大。虽然今年5、6月份猪肉价格将面临回升的压力,但从存栏量数据历史对比以及猪肉价格环比上涨周期性来看,今年5、6月猪肉价格环比上涨幅度将小于去年同期高达15%的水平。猪肉价格回升会推动CPI环比上涨,但基期因素影响下,CPI同比增速下降的趋势较难发生改变。
二季度降息无望,预期的降准延迟到5月的可能性较大,降准效果需要冷静对待
本周海外多国进行降息操作:其中印度降息50bp,瑞典降息25bp,巴西降息75bp,澳大利亚降息预期逐渐增强。通胀压力的减轻以及经济增速的减缓,为海外放松货币政策提供的可能。在国内同样面临通胀压力减轻、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央行降息的可能性却并不大,但放松货币供给,进行降准是较为确定的事件,时点上更倾向于延迟至5月份。市场预期的降准若及时兑现,将保证4月乃至整个2季度资金面保持相对宽松的局面。
国内降息理由不充分,二季度乃至全年进行降息的可能性都很小 在2月份CPI同比增速下降至1年期定存利率之下后,3月CPI同比反弹至1年期定存利率之上,负利率重现。虽然从CPI同比增速的趋势上来看,实际利率为正的幅度并不大,一次降息可能导致实际利率保持为负。
负利率之所以成为影响降息的重要因素在于降息导致负利率的出现将继续加重银行体系的脱媒现象。脱媒现象的出现将导致存款数据更大程度的失真,影响新增信贷以及对货币供给目标的实现。其次正是因为负利率的存在,使得银行存款转移到理财产品中去,也是银行利率市场化的端倪,在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高于一年定存利率的情况下降息,并不利于利率市场化。
更为重要的是,一季度经济增速水平仍在可承受范围之内,降息所代表的货币政策全面放松,将是刺激经济的强信号,在“稳中求进”的基调下,年内尤其是二季度进行降息显得没有必要。
二季度将有降准,但降准延迟到5月份的可能性较大 从广义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供给量以及货币乘数的关系来看,全年仍有2次左右的降准可能。以季度为频率,由于4季度CPI同比增速又面临回升的压力,因此降准将集中在二、三季度。而2月降准至今约两个月时间,4月底至5月降准的可能性明显较大,但从3月份货币供给、资金利率等情况来看,降准延迟到5月份的可能性更大。
新增外汇占款是影响降准的一个重要指标,虽然央行仍未公布3月新增外汇占款数据,但并不宜过分看低。央行1季度新增外汇储备折合人民币7700亿元,新增量与前两月新增外汇占款合计1700多亿元存在较大差距。即使考虑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在统计上的差异,3月新增外汇占款也不宜因为3月份贸易顺差以及FDI的低水平而预估在低位。外汇占款的超预期将会增加降准延后的可能性。
其次,3月新增存款创历史新高,原因主要归结于季度考核、理财产品表外转表内等。而4月前两周四大行人民币存款流失过万亿,贷款增加无几的消息进一步印证对3月新增存款的原因的推测。若4月降准,在3月存款创新高的基数影响下,释放基础货币将超过4000亿元,虚增的存款将导致基础货币过多投放。
从资金成本来看,4月份银行间资金成本虽然出现了小幅上行,但上行幅度并不大,仍属于正常波动范围之内,且资金面感受上还是较为宽松的。此时出于缓解资金紧张的目的,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可能性不大。此外票据贴现利率依然保持下降趋势,这说明虽然在经济环比增长有所加速的情况下,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仍然不算强劲或者资金供给仍然保持相对充裕状态。降准刺激实体经济的必要性不仅不高,其有效性也将打折扣。
考虑到继4月份之后5月财政存款仍将明显增加,银行存款余额存在回落的可能性,以及5月公开市场到期资金回落,外汇流入因为汇率波动幅度增大而具有更大不确定性,央行更可能将降准延后至5月以达到超预期的效果。
债券市场情况
本周公开市场到期1050亿元,央票继续停发,一周正回购530亿元,净投放520亿元,净投放量与上周持平。周二进行28天正回购操作330亿元,周四进行91天正回购200亿元,各期限正回购招标利率保持不变。下周公开市场到期730亿元,预计央行仍将仅采取正回购操作,临近五一假期,正回购规模预计将会减小。
本周债券实现发行总额为1850.4亿元,较上周减少91.4亿元。本周发行国债2只,发行总额为606亿元,占本周发行总额的32.8%,其中12国债04(续2),发行额326.1亿元,期限10年,中标价格为100.67元,边际中标价格为100.48元,中标利率对应为3.4991%,低于市场预期,认购倍数为1.81;12国债06,发行额280亿元,期限20年,中标利率为4.03%,边际利率4.07%,认购倍数为1.76。金融债本周发行8只,发行总额为656亿元,占本周发行总额的35.5%。,其中国开行五连发,发行18-22期国开债各60亿元,期限分别为1、3、5、7、10年,中标利率分别为3.45%、3.93%、4.11%。4.32%。4.44%,认购倍数分别为1.56、1.55、1.34、1.21、1.46;12进出05
实现发行额150亿元,期限1年,招标利率3.39%,认购倍数为2.07;12农发07实现发行额184.6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3.68%,认购倍数为1.72。受年度发债规模预期较大影响,国开行改变发行方式效果并不理想,仅短端收益率有所下行,至20日国开行首次公布全年发债计划,长端收益率才有所下行。本周交易商协会指导价整体呈现回落。1年期一周下行5-12bp,3年期一周下行-1-5bp,5年期一周下行0-2bp,7年期一周上行-1-1bp,10年期一周上行1bp。短融发行13只,实现发行总额265亿元,占比14.3%,新发低评级短融溢价明显,幅度在20-40bp,新发高评级短融溢价则较少;中期票据发行8只,实现发行量为103亿元,占比5.6%,本周新发中票多有溢价,AA+品种溢价幅度超过10bp。企业债发行11只,实现发行量196.5亿元,占本周发行总额的10.6%,除国家电网发债150亿元外,多为城投及产业债,票面利率最低7.3%,最高为8.55%。公司债发行4只,实现发行量23亿元,占本周发行总额的1.2%。
本周银行间资金成本除隔夜外均有所回升:1天质押回购利率为3.40%,较上周下行10bp,7天质押回购利率为3.94%,较上周上行14bp,1个月质押回购利率为4.11%,较上周上行12bp。随着五一假期的临近以及央行迟迟未兑现市场降准预期,预计下周资金成本将继续走高。考虑到公开市场保持一定投放量,资金成本上升幅度料将不大。
由于年内降息的可能性并不大,虽然在海外国家加息的情况下,央行相关人士在本周向媒体透露将灵活调节银行体系流动性,稳步增加货币流动性供应,但市场对降准预期较为一致,对市场预期的调整有限。利率产品仅短端有所回落,长端依然保持振荡。而受违约风险缓解影响,信用债需求持续强劲,低评级信用债都有较为明显的溢价,预计这种情况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市场整体呈现信用债强于利率债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