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朱荣恩
和讯债券消息 2011年陆家嘴论坛于19日-21日在上海召开。5月21日,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总裁朱荣恩指出, 中国评级业起步于80年代末,但真正迎来春天的也就是近五年,也就是以人民银行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带动了中国评级业的发展。2005年银行间债券市场产生,2007年证监会推进公司债,经过这5、6年的时间,中国评级业我认为有了非常长足的进步。
这个体现在几个方面。一个就是人员规模,目前两个市场分别是“4+5”,这里面其实两家是同一个机构,就是7家评级机构在做资本债券市场做评级,人员已经达到1000多人。评级的品种已经从最初的企业债发展到公司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结合债,以及交易所的可分离债、可转化债,保监会的股权投资等等这些品种。
从收入规模上面,我们这个行业非常小,以前几乎没有收入,但是由于债券市场发展,给我们一个收入大增的机会。据我估算,去年一年全行业大概在4、5亿。今年从我们公司角度来看,到了5月份债券市场的评级收入已经达到去年的全年水平,这是超出我预料的。所以这个行业也在中国债券市场发展中间得到了发展。
对于中国评级业与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与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乃至于国际金融市场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朱荣恩从几个问题着手介绍, 第一个问题,我国评级机构的立法监管问题。环顾全球,各国各地区凡是债券市场有评级的这些机制的地方,都有专门的资信评级独立的法规,包括美国,日本、欧盟、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次贷危机以后,这些地方的立法机关又在修订自己的评级机构。
我们国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部专门针对信用评级管理的法规。我在想,中国债券市场走到今天,形成银行间债券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形成证监会管公司债,银行间债券市场管短融和中票,以及发改委管企业债,是一种历史的转轨期间的现象,目前这种现状具有一定的客观背景。但是我们信用评级机构的管理应该统一。
现在做交易所市场5家,做银行间债券市场4家,其中有4家是合业的,其他都是做各自市场的业务。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如果一家企业同时既发公司债又发短融,就会出现不同等级。这种差异从目前阶段就会做一些倡导,比如说一个企业在公司债里面得到了高等级,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因为评级机构不能参与银行间债券市场,就要找银行间债券市场得到认可的公司再进行一次评级。
这两个不同,即便处于两个不同的机构,这是合理的,问题是在中国定价机构是以主体为定价的,就是会倒逼评级公司。因为公司债这一块,主体就变高了,原来评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短融、中票的评级公司如果低的话,就会受影响。所以最近我们研究了这几年的级别四家迁移,幅度很大。银行间债券市场征信局专门找我们谈话,分析了这个问题,其中有一条我们就感觉到,这两个市场分头认证倒逼影响,所以呼吁政府加快这方面的进程。
第二方面,推进评级业的自律组织建设。我们知道国际评级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唯一一个没有行业自律组织的行业,也就是三家公司,说得不好听,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市场经济就是需要不同的声音,不能坐在同一个板凳上。但是中国评级业是不是一定要走这条路呢?不行,我们应该抓紧时间,集中我们的行业智慧、行业力量,来加速我们评级业的发展。所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相继成立了专业委员会,这个专业委员会正在进行一些治理的规范,最近我们看了这些即将出台的规范,我想对于我们行业来说都是很好的基础。
第三个中国债券市场发展过程中,如何改进我们的评级,提高我们评级的公信力,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认为现在目前一种评级状态,是不是可以再进一步的改进,我们能不能把债券发行时候的评级主体和债项同一时候评,变为分开评,叫主体评级和债项评级。在国际上面,这是分开的,首先发债企业要取得一个主体评级等级,然后企业根据自己的融资规模、要求、时间,再去确定债券发行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