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目前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清理对银行业的影响并不如想象得大,但地方融资平台债务清理和城投债的后继变化值得关注,尤其是下一步待放资金来源问题。
“声势浩大的地方融资平台清理最后可能并不会像之前想象的影响那么大。”一位银行管理层人士表示。
去年以来,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隐性风险逐渐引起关注。而近期细节政策密集出台,似乎也预示着这一问题的解决基本告一段落。
6月10日,国务院出台“19号文”,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要对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今后地方政府确需设立融资平台公司的,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办理,足额注入资本金。
8月19日,财政部、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下发“四部委细则”,对国务院19号文相关概念进行了更细化的规定。
但是,更加细化的规定和更为严格的要求,虽然能够缓解市场对银行地方融资平台贷款风险的担忧,但对地方而言,在2008、2009年大量项目开工的背景下,其后续巨大的资金需求来源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
地方平台融资需求巨大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通过设立公司来对外融资,并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融资平台公司债务。至2010年6月末,余额达到7.66万亿元。
这些巨额贷款的成因,是地方政府财权和事权的不匹配。1993年,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2%,到2002年急剧上升为52.2%。同时,省级财政收入比重并未因此而下降,其利用权力主导的机理,从下面上移了大量财权,从而使省级财政收入比重也从16.8%提升到2000年的28.8%。
也就是,省级和中央财政收入比重从38.8%上升到81%,而省以下(不包括省)则从61.2%下降到19%。2000年后,省以上财政收入继续上移,仅中央这块又上升了3个百分点,达到了55%。“财权上移”、“事权下移”,形成了地方财政特别是市县级地方财政收入和支出间的巨大缺口。而缺口的填补,土地财政是其一,平台融资是其二。
据有关媒体报道,关于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的研究方案也正在制订之中,但短期内对分税制本身进行改革却不太可能。
也就是说,地方政府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内,仍有着巨大的融资需求。
2008年4万亿元刺激计划更是对地方政府通过融资平台大幅举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尽管四部委表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举债增长较快,有需要完成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任务的原因,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满足地方安排的公益性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但不可否认的是,2009年地方融资平台贷款达到了超常规的增速。
根据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估算,2007年末,地方政府债务约为4万亿元,其中,融资平台债务约1万亿元。而到2009年末,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接近11万亿元,相当于2009年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3倍,其中融资平台的银行贷款余额,银监会的统计是7.38万亿元。短短两年,扩张6倍以上。
2008年四季度,中央提出了包括4万亿投资计划在内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中央政府安排1.18万亿元,地方政府配套1.25万亿元。自2008年底开始,得益于4万亿元刺激计划、宽松的货币政策和投资环境的综合作用,地方政府将许多原计划在5至10年内完成的中长期规划项目提前上马。
为了解决地方配套资金来源问题,2009年中央代理发行了地方政府债券2000亿元,并在2010年计划再发2000亿元,但这显然远远难以满足地方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