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货币仍显“过剩” 治本措施伺机出笼-债券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0:30:43]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5月10日起,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0.5个百分点。这一收紧货币供应的政策措施对资本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尚待观察。不过,鉴于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对货币供应实施调控将是动态的和持续的。可以说,调控之手意犹未

5月10日起,存款准备金率将上调0.5个百分点。这一收紧货币供应的政策措施对资本市场产生怎样的影响,尚待观察。不过,鉴于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对货币供应实施调控将是动态的和持续的。可以说,调控之手意犹未尽。

历史经验表明,要引导货币条件从非常规回归常态水平,需要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但基于经济形势的复杂性,我们现在仅仅动用了数量型工具,而且具有一定的超前性,这就延缓了价格型工具出台的时间。

债市热点文章[热点]
债市调整接近尾声新基金迎来建仓良机 债券天王 8月狂卖美债 经济仍处下行通道投资长期可为 债券投资新选择—中小企业私募债 债券指数化产品体系发展展望 标普道琼斯和德银推出人民币指数 QE3推出或成压垮债市最后一根稻草 冬藏债券 等待春暖花开

但该来的终归要来,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压,以及货币投放、通胀预期、资产价格(典型的是房地产价格)等纠结在一起,可能会迫使价格型工具现身。

首先,公开市场虽然能够调节市场流动性,但只是治标。

4月份最后一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实现连续10周净回笼,总规模达1.1万亿元人民币。当周净回笼资金1150亿元,并创下一个月来单周回笼新高,各央票发行收益率和正回购利率则保持平稳。

从今年已经过去的17周看,公开市场实现净回笼资金5820亿元。如果加上央行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冻结的6000亿元,今年前4个月共计实现近1.2万亿元资金的回笼。

目前,数量型工具仍是目前主要调控手段。尽管3年期央票重启及1年期央票上量,但这难以实现管理流动性的目的。

其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虽可对流动性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但使用空间已经很小。

从国内层面来讲,要对冲大量的到期票据;从国际层面来讲,要应对很多外部流入的资金,如FDI、贸易顺差等。

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7478亿元,远远超出同期国家外汇储备增加额,热钱流入规模加大,也令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出台明显针对准流动性问题。

此次调整后,存款准备金率离历史的最高峰17.5%仅一步之遥。银监系统的一位人士预计,存款准备金率最高可能会调到18%,但绝对不会超过20%,也就是说,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空间很有限了。

第三,从房地产挤出的资金仅靠常规手段难以有效消化,需要动用更加直接的手段。

自国务院公布针对房地产调控的“新国十条”后,对房地产的贷款将受到严格控制,这使得银行可以融出的资金将增加。外汇占款持续上升,加上地产调控政策使资金从房地产行业流出,将加大央行资金回笼压力。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花样翻新的数量型工具已经用到极致,但管理流动性的效果还需观察。

另一个方面,频繁上调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央票的发行,说明国内经济已有局部过热倾向。从GDP、投资、CPI、信贷投放以及货币供应等五大因素来估算,加息似是必然选择。

关键是加息时点的选取。可以肯定的是,管理层一定会吸取2004年、2008年政策被动滞后的教训,一定会断然采取措施争取主动。

二季度经济数据发布之前或之后,将是价格型调控工具出手的最重要的时点。这里指的不仅是加息,也包括人民币汇率的提升。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