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2010年4月8日,央行将发行第二十七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为3年,为固定利率附息债券,按年付息,发行量150亿元。
评论:
1、3年期央票是08年7月份开始暂停的。当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内经济迅速由热转冷。GDP季度同比增速逐季下滑,08年年初确立的“从紧”货币政策,在逐步转向“适度宽松”。央行7月份召开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第二季度例会的声明中首度抹去了“从紧”二字。9月16日,央行下调了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11月份,根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1月5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央行货币政策的基调正式变为“适度宽松”。
与经济逐步恢复相适应,货币政策也需要逐步回归常规。在“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配合下,我国经济已经率先走出低谷。GDP季度同比增速在09年四季度回升到8.7%,先行指标PMI指数已经连续13个月维持在50以上。货币政策的回归首先是数量型工具方面的,重启3年期央票能更长时间的锁定流动性。
2、货币政策的退出是一个十分谨慎的过程,其前提应该是确保经济增长不会因此而停滞。因此,这就要求”退出”的过程能够尽量平滑。
10年1-2季度,3年期央票有高达7480亿元到期,其中2季度有2840亿元到期。大量的3年期央票到期,恰好为3年期央票重启提供了空间,能够避免市场收益率出现大幅波动。
同时,信贷持续活跃和外汇占款余额的持续攀升,使得公开市场操作的压力加大。10年3月份以来,1年期央票的发行量累计已高达4580亿元。
大量借助同一种期限的回笼工具,将打压交易商的积极性,抬高发行成本。为达到增加公开市场操作调节能力的目的,重启3年期央票恰当其时。
3、预计重启的利率水平在2.7%附近。考虑到大量3年期央票到期,这些到期的资金面临着再投资的压力。一旦3年期央票重启,这些资金的需求将有效压制重启对收益率的冲击。
4、3年期央票重启,我们认为至少传递了两个方面的信号:一是,货币政策的“退出”又迈进了一步;二是,央行短时间内还将继续以数量型工具为主,价格型工具的使用会延后。
作者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
【独家稿件声明】凡注明 “和讯网”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 未经和讯网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者部分转载。如需转载,请与 010-85650738 联系;经许可后转载务必请注明出处,并添加源链接,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