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跟罗姆尼算算账:贝恩资本15年杠杆收购旧绩新算-创投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0:17:00]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10月28日,周日。美国著名私募基金黑石集团创办人兼行政总裁斯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访港,上周五会见本地传媒,久违了的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亦有露面。犹记得五年前,黑石纽

10月28日,周日。美国著名私募基金黑石集团创办人兼行政总裁斯蒂芬-施瓦茨曼(Stephen Schwarzman)访港,上周五会见本地传媒,久违了的前财政司司长梁锦松亦有露面。

犹记得五年前,黑石纽约招股上市,集团既为全球管理资产最多的私募基金,又邀得其时刚成立的内地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入股,声势一时无两。事有凑巧,黑石2007年IPO,适逢创办人六十大寿,施瓦茨曼遂于生日当天(2月13日)搞了一个豪华派对,衣香鬓影星光熠熠之余,还豪掷百万美元请来“乐坛长青树”Rod Stewart献唱一小时,成为投资界一时佳话。黑石上市四个月后,美股见顶;不出一年,雷曼倒闭触发金融海啸……以后的,都是历史了。

1%VS99%

私募基金再度备受注目,除了因为金融危机最黑暗时期已过,私募基金重拾集资能力,而黑石的最大对手凯雷亦在筹划上市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数美国共和党总候选人罗姆尼于1984至1999年出任另一著名私募基金贝恩资本行政总裁,虽早在十三年前金盆洗手弃商从政,惟不管初选期间的党内提名,还是大选前在辩论中跟奥巴马的舌剑唇枪,罗姆尼政敌皆不忘围绕其私募基金背景穷追猛打,把他的形象引向见利忘义唯利是图的一面,以彰显罗姆尼跟99%与私募世界沾不上边的普罗大众对立,只为巩固强化社会上最富裕的1%的人的利益办事。

对港人来说,美国大选焦点离不开中美关系以至选后重要财金官员的人事任命,当中尤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何去何从最受瞩目。罗姆尼在掌管贝恩资本时的种种表现,香港以至美国媒体似乎俱着墨不深。为了反驳政敌指控,罗姆尼不止一次以贝恩资本在他治下十五年令不少企业“起死回生”,证明自己在改善经济创造就业上能力过人。另一边厢,与罗姆尼师徒相称、素以不屑跟传媒打交道见称的贝恩资本创办人比尔-贝恩(Bill Bain),近日罕有地接受新闻/意见网站The Daily Beast独家专访,替爱徒罗姆尼护航。

黑石总舵主访港、其头号劲敌凯雷筹划上市,而早已不弹此调的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则全力“洗底”挽回民心,此时此刻,私募基金大有深入讨论的空间。美国总统大选尚余一周便到,是时候跟罗姆尼“算算账”了。

企业狙击手

私募基金最富争议性的策略,莫过于涉及大量债务的“杠杆式收购”(leveraged buyouts, LBO)。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KKR等大型私募集团把并购目标收归旗下后,往往迫不及待将公司资产“拆骨斩件”,在市场上以更高价钱转手图利。这种不理员工死活,犹如杀鸡取卵的投资手法,令私募基金恶名昭彰,为其决策者掌舵人换来“企业狙击手”(corporate raiders)这个令人闻风丧胆的外号。史上最著名的LBO,自非1989年KKR“蛇吞象”,以250亿美元收购美国烟草及食品集团RJR Nabisco,为私募基金奠定Barbarians at the Gate(门口的野蛮人)的“江湖地位”莫属。

今时今日,这种赤裸裸的资产“拆骨”行为已不常见,私募基金在完成并购后,对企业日常营运多有一定程度的参与,入主后以改善效率提振盈利为目的,若干年后通过出售或把公司上市,替投资者和合伙人赚取丰厚回报。

在深入探讨罗姆尼领导贝恩资本十五年间对公司的建树前,有必要先就杠杆式收购略作交代。假设私募基金(以A公司为代表)看中一家企业(并称之为B公司)并立意收购,且决定以LBO形式进行。在交易中,A公司只会拿出占总收购金额一个极低比例的资金作股本(equity,比方说10%),继而把B公司的资产用作抵押品向银行举债,以筹集收购所需的余下90%资金,在B公司股东和监管机构无异议下,交易水到渠成。然而,在LBO模式下,收购B公司的钱绝大部分由银行处借来,而这笔巨额贷款将悉数体现于B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令其成为一家高负债企业。

私募基金(A公司)的如意算盘是,买入后马上采取行动整顿营运提高效率,在增强B 公司盈利能力之余,还本付息亦绰绰有余。显而易见,这个算盘若打得响,B公司的现金流足以应付债务偿还且有余力向股东派息,以债务/股本9对1 的比率,那等于私募基金出资1元却赚足10元,充分享受顺境时杠杆效应带来的好处,股本回报(ROE)当然极高。

不过,就如所有牵涉杠杆操作的金钱游戏一样,被收购的企业一旦遇上行业不景经济衰退,又或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市场恐慌,银行雨天收伞债主临门,LBO便随时令并购目标深陷财困甚或走上破产绝路。

换句话说,企业不幸遇上困境,杠杆这把双刃剑会逆向发挥可怕威力,使高负债公司瞬间没顶。由此可见,LBO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时机与周期。顺流逆流,不同的时机、周期,可以为LBO带来南辕北辙的结果。一句话,LBO的本质是一场金融赌博。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