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大而不能倒”监管加码 附加资本监管模式存争议-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0:16:45]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由曦 康子冉作为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加强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监管,既具现实意义,又重在防患未然。遵循巴塞尔委员会(BCBS)的建议,目前银监会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主要

由曦 康子冉

作为五年一度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加强对“大而不能倒”金融机构的监管,既具现实意义,又重在防患未然。

遵循巴塞尔委员会(BCBS)的建议,目前银监会对于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主要体现在1%的附加资本要求上,但与此同时,并表监管能力、动态监测系统、内部风险隔离机制、监管数据收集以及监管信息共享均是监管层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外,附加资本要求是否适合于国有大型银行也引起了学界讨论。

附加资本监管模式

金融危机之后,“大而不能倒”等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对于整体金融稳定、实体经济的影响,以及随后政府救助所产生的道德风险,开始被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监管机构反思。

我国金融行业集中度颇高,“大而不能倒”的问题同样存在。

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1月,由工农中建交五大行组成的“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已达50.65万亿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的46.9%。

在BCBS看来,解决“大而不能倒”问题有两个途径,一是降低系统重要性机构破产的可能性,体现在增加其监管资本要求,提高损失吸收能力上;二是减轻这些机构破产对于金融稳定的影响,具体做法是改善全球银行重组和处置框架。

从操作性角度衡量,第一种做法更容易实行,因此,BCBS和各国监管机构目前主要以附加资本要求为抓手,同时辅之其他监管手段,而这也是中国银监会所采取的监管路径。

目前,银监会对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提出的附加资本要求为1%,要求其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1.5%。

但有专家不认同这种附加资本的监管模式,中央财经大学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与中国不同的是,国外无论大小银行大部分是民间资本,而四大国有银行大部分为国有资本,因此,无论其是否在系统重要银行名单内,都有政府兜底。

“如果单独对系统重要性银行要求更高的资本金,设置目的何在?是意味着这些大银行出问题的概率比小银行更高吗?”在郭田勇看来,国内小银行出问题的概率要高于大银行,不能完全照搬国际的框架。

增提资本之外的措施

事实上,虽然有各种争论,但监管层对于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工作仍在推进。

据本报记者了解,作为实施系统重要性监管的先决条件之一,银监会近期已下发征求意见稿,并期望通过“规模、不可替代性、关联度、复杂性”等四个指标来遴选系统重要性银行。

同时,在附加资本要求这个主要监管抓手之外,银监会还着重对大银行实施并表监管并构建动态监测系统。

2010年,银监会曾制定新监管指标动态监测制度,构建并表基础上动态监测系统重要性机构主要风险水平、风险抵补能力和附属机构管理等7大类13项监管指标体系。

与此同时,对于大型银行,着力推动第二版、第三版巴塞尔协议实施,以提升其资本管理能力。

另外,银监会还构建了风险“隔离墙”,旨在控制系统重要性机构内部风险传递。审慎推进系统重要性机构综合经营试点,并在准入审查时强调在母行和附属机构间建立防火墙制度,防范风险跨境跨业传递,确保母行对附属机构的管控能力。

此外,监管层还注意收集信息数据,以在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中加强并表监管;并期望同时加强监管合作,建立境内外监管机构信息共享机制。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