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日报》记者独家调查发现,上海兆能承诺函提及的5个募资项目中的3个均疑似虚构
本报见习记者 肖怀洋
“10万起存,月息3%!”这样一款高息理财产品来自于一家名叫上海兆能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兆能)。然而现在,在发行了1年多时间以后,资金链却突然出现断裂。
面对投资者的上门讨债,兆能发出了一份承诺函,称募集资金用于5个项目。但《证券日报》记者独家调查发现,其中的3个均疑似虚构。尤其是名叫“衡山国际”商业园区的项目更是疑点重重,在记者的追查下,竟成了“无主之地”。
理财协议约定月息3%
涉嫌非法集资
“按照协议,兆能每月往卡上打利息款,5月15号是我最后一次收到利息,到现在已经逾期半个多月了。”一名投资者焦急的说道。
由于以前每月付息都很准时,6月份突然停止付息,一些投资者开始坐不住了。6月28日,本报记者拨通了兆能的客服电话,接电话的竟然是前来讨债的投资人。对方称,自己投资了80万元,现在已经到期,公司却没有钱兑付,遂召集了几位投资者驻守在公司讨债。并告诉记者双方正在协商解决办法,如果偿还不了本金,就只能使用法律手段了。
记者了解到,近日来陆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人上门讨债,但兆能的法人代表芦立新及公司高管都没有露面。记者试图采访到芦立新,却被公司员工告之其外出办事,不在公司。
6月29日,兆能给投资者发了一份《致全体债权人还本付息及分红承诺函》。这份承诺函里称,公司自2011年4月起陆续筹款融资,用于以下五个项目:一、“衡山国际”商业园区的租赁经营管理;二、“航天兆能大厦”南北两幢大楼整体租赁经营管理;三、闻喜路1201号商铺产权购买;四、中国应收账款交易所的建设;五、天津股权交易所企业股权投资。并称,这五项投资回报预计在6个月内达1亿元以上,一年内达2亿元以上。
文中列出的清偿计划是在2012年9月至2013年6月期间,每月30日归还债权人本金10%,并在2013年6月30日前全部还清。此外,还承诺除了获得本金利息,还将享有连续5年的分红收益。
盈科律师事务所吴宏浩律师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企业名字中含有“投资基金”等字样,并在工商登记注册中的业务范围包含股权投资的,都可以认为是私募股权基金,也就是俗称的PE。
记者在上海工商局网站查验兆能的注册信息,注册资本5018万元,公司类型为有限责任公司,经营范围包括:股权投资管理,实业投资,投资管理,物业管理,投资咨询,酒店管理等。
吴宏浩律师还告诉记者,私募股权基金本身就具备高风险和不确定收益的特点,股权投资企业的资本募集人须向投资者充分揭示投资风险及可能的投资损失,不得向投资者承诺确保收回投资本金或获得固定回报,不可以保证定期保本付息。向社会不确定人群,通过承诺固定收益来吸收资金的行为涉嫌非法集资。
据知情人士透露,兆能以高息理财方式共募集了2.68亿元。以兆能目前的状况,半年内收回1亿元收益,难度不小。但对于大多数投资者,当前也只能暂且相信这样一个“缓兵之计”。
“一开始我就清楚这是非法集资,赚的着是运气。”一名投资者毫不掩饰赌博的心理。而这也是大多数投资者愿意将钱投进去的原因所在。但记者调查发现,投资者的这场赌局前景并不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