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银行发布9月金融运行数据,9月新增人民币贷款5167亿元,居民户贷款增加279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2423亿元,其中中长期贷款增加4045亿元、票据融资减少3516亿元。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29.31%,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29.51%。
经济回暖趋势显现
9月数据超出市场预期,特别是新增贷款5176亿元,超出3000亿元的市场预期。9月金融运行数据具有以下特点:
政策性、城商行、农信社成为信贷主力:9月新增的5167亿贷款中,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分别增加1105亿元和154亿元,增幅均为年内新低,合计占比由2009年前期的50%-80%剧降至24%。同时,上述两类银行之外的其他银行新增贷款猛增至3908亿元,是3月和6月之外的第三高点。
M1增速16个月来首超M2。西南证券(600369,股吧)认为,M1增速加快较为突出,并首次超过M2增速,原来的剪刀差开始倒置,这表明经济活力提升,实体经济消费与投资的动力增加,资本市场的投资热情更趋高涨。国泰君安证券表示,M1增速超过M2,显示经济活动逐渐走出偏冷区域,回归均衡增长区间,存款活期化和M1增速上升加大了物价上升压力。而国信证券则认为,从存款活期化指标观察,宏观经济回暖带来的资产价格上升等刺激居民投资意愿增强、储蓄存款活期化加速明显,但企业活期存款占比仍略有降低。
贷款结构更加合理,9月新增贷款5167亿,中长期贷款高达6000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新增4045亿。对此,中金公司指出,企业贷款中长期化趋势明显,短期票据存量大幅下降。由于大量票据到期,使得票据存量大幅减少3516亿元,主要转换为中长期贷款。华泰证券表示,9月份居民户贷款增加2793亿元,略有扩大,表明受汽车和住房消费需求提升影响,居民户贷款仍保持较快增量。票据融资减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增加,表明信贷资金对固定资产投资的支持力度仍未减少。
三季度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外汇储备大幅增长昭示国际短期资本重新流入中国,中国的外生性流动性将重拾升势。中金公司认为,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有:1)随着四季度及明年出口复苏及贸易顺差上升,外汇储备将不断攀升;2)澳大利亚加息,而美联储近期内不会加息,造成美元大幅贬值、投资吸引力下降,大量资本流入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3)我国经济明年环比增速加快的预期也将吸引大量外资重新流入。
信贷仍将维持高位
中信证券(600030,股吧)认为,2009年新增贷款9-10万亿,最终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变化情况,在决定货币信贷增长的因素中,央行最关注的目标是通货膨胀,其中,对信贷影响最为明显的是工业品价格的变化情况,PPI成为决定货币信贷增长的重要政策依据。预计2010年,PPI将达到3%左右,根据PPI和信贷的关系,PPI每上升1个百分点,信贷增速将下降1.5个百分点,因此预计2010年信贷增速可能为17%,即新增贷款7万亿左右。其中5万亿源自2009年中长期贷款存续,因为中长期贷款对应国家的基础建设投资项目,这类项目往往有3-5年的放款期,因此2010-2011年中长期贷款增量会存续2009年信贷增量。此外,2万亿源自满足日常经营活动的短贷及票据融资贷款的增加,这类贷款用于满足日常工商业及经营性贷款需要。
中金公司认为,由于中国的内生性和外生性流动性将此消彼长,总体流动性保持宽裕。即便4季度和明年国内信贷增速下降,外汇占款的增长也将会形成一定的替代,总体流动性可能比市场预期的更为宽松。仍然维持对全年新增贷款达9.5万亿元的判断,明年新增贷款将达7-7.5 万亿,流动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不变。
国信证券则更为乐观,认为未来几个月,中长期贷款增长仍将维持在3500—4500亿元之间,这是由政府计划投资对银行配套资金需求所决定的。四季度信贷投放仍将有望超出市场预期,月均有望接近5000亿元,全年超10万亿可能性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