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间市场信用债交易出现了分化,短期融资券成交活跃,而中票却交易清淡,黯然神伤。
短融:交易活跃
福建一位城商行交易员告诉CBN记者,近期短融的交易较为活跃,这与股市调整带来的资金流入有关。基金出于流动性管理的需求,一般会买入3个月的央票以及短融。此外,8月份交易商协会设定发行利率下限以来,短融发行利率逐步上行,收益率开始企稳。
一家证券公司研究员对CBN记者称,短期融资券期限较短、流动性好,受到市场的青睐。
第一创业在近期报告中指出,短融的需求较为广泛,除了大型商业银行之外,基金和城商行等机构均对短融有一定需求,而且这部分机构对短融的需求较为刚性,不太受近期盛传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提高的影响。
另外,市场对于收益率长期向上的走势较为一致, 缩短久期以降低风险的意愿越来越明显,而且短融收益率已经远高于同期限的无风险债券,配置需求较为明显。
此前交易商协会对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利率设置下限,规定1年期短期融资券的利率不得低于2.25%,3年超级AAA中票和5年超级AAA中票的发行利率下限分别为3.35%和4.20%。
中期票据:买盘奇少
在中票市场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比较冷清,买盘奇少。”广东一位交易员这么形容中期票据的交易情况。
福建这位城商行交易员称,与短融相比,中票的需求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他告诉CBN记者,他所在的银行今年很少拿中票,主要拿央票、金融债、短期融资券等。
基金看不上期限较长、流动性相对弱的中票,而面临资本充足率提高压力的银行也逐渐冷落占用风险资产的中票。
一家证券公司分析师对CBN记者称,银行上半年信贷资金暴涨,把银行“掏空”了,这一方面减少了银行可投资债市的资金,另一方面银行资本金“告急”,相应减少了对信用债的配置。信用债占用风险资产,影响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计算。
不过,福建这位城商行交易员称,银行对中票还是有一些配置性需求。如果持有在3个月内到期、不会跨年的中票,在年终报表上也不会占用风险资产。如果持有时间较长的中票,那也可以采取提前卖掉或者寻找代持的方式。
一家证券公司交易员告诉CBN记者,一直以来,机构对信用债一直有顾忌,无法对相应的违约风险做到“心中有数”。而且,现在通胀预期出现,收益率呈现上行的趋势。
银行间市场的信用债主要是指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企业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