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财经资讯 > 正文

银行业风险管理新架构—更好的“工具箱”-银行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7 20:01:31]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韩婷婷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催生,新一轮金融体系重塑在危机后迅速启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次国际银行资本监管改革矛头直指最低资本金比率要求、对一级资本的定义以及过渡期安排。2011年4月

韩婷婷

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催生,新一轮金融体系重塑在危机后迅速启动。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次国际银行资本监管改革矛头直指最低资本金比率要求、对一级资本的定义以及过渡期安排。

2011年4月,在酝酿多时后,中国版“巴塞尔协议Ⅲ”终于落地。与此前讨论稿方案相比,最终公布方案相对温和。

银行市场周刊银行周刊:
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支付行业或迎寒冬
银行业2011年八大星闻 2012年新增信贷8万亿成业内共识 理财产品预期收益全线超5% 银行卡刷卡费率酝酿下调 利率市场化或令银行少赚一半 退休阿姨托办信用卡 被骗47万 和讯网信用卡频道正式上线

监管方希望借实施新资本协议的契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监管标准接轨的银行业风险管理架构。而对于本轮再融资大潮尚未停息的中国银行业而言,要如何转变发展方式,化解长期中外源性融资压力的威胁,已是再迫切不过的课题。

新规宽松落地

近年来,我国银行业监管已形成了涵盖资本充足率、贷款损失准备金、风险集中度、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在内的一套审慎监管制度。在全球金融危机之后,随着国际金融体系重塑的启动,国内监管方开始着手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审慎监管的“工具箱”。

去年9月初,银监会曾下发《新四大工具实施要求简表(讨论稿)》(下称《讨论稿》),就资本充足率、动态拨备率、流动性指标和杠杆率四大监管工具征求银行意见。在经历各方博弈后,银监会于今年4月发布了《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银行业实施国际新监管标准的总体原则、主要目标、过渡期安排和工作要求。从指标设计和过渡期安排方面看,最终方案相对温和。

《指导意见》规定,核心一级资本、一级资本和总资本的最低要求调整为5%、6%和8%。上述指标分别低于银监会《讨论稿》中对三类资本6%、8%和10%的要求。但与“巴塞尔协议Ⅲ”中4.5%、6%和8%的水平相比,获批方案中前一指标仍高出0.5个百分点,后两个指标持平。

相对《讨论稿》,《指导意见》中将留存超额资本调整为2.5%,反周期超额资本0~2.5%。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附加资本要求,暂定为1%。“通过测算来看,国内银行业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以及流动性指标方面短期达标都没问题,但拨备率2.5%由于是新指标,银行执行稍有压力。”一监管层人士透露,由于目前贷款五级分类不够准确和精细化,且国内银行业链条过长,不如西方银行那么审慎,因此监管部门认为有必要提高拨备的计提。

为防止过快实施更高的资本标准影响全球经济的复苏,巴塞尔委员会为“巴Ⅲ”的实施安排了过渡期。最终获批方案的过渡期安排较《讨论稿》也更为宽松,将资本充足指标过渡期修订为,自2012年年初开始执行,2016年年底达标。

长期外源性融资压力不减

执行新标准后,系统重要性银行最低总资本充足率要求为11.5%,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为10.5%。“国内银行业刚完成一轮资本补充,今年的压力并不大,但2~3年内的情况就不好说了。”一股份制银行风控部人士称。

鉴于银行体系在国内经济的重要地位,银监会与国内学术机构就新监管标准对宏观经济的潜在影响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大多数商业银行已经达到新的资本充足率监管标准,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不会对银行体系的信贷供给能力产生较大冲击,通过分步达标实施新资本监管标准对GDP增长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降低。

但监管部门也坦言,长期来看,新规执行会对银行业营业模式和融资模式产生影响,银行体系可能会面临一定的外源性融资压力。

过去两年,随着信贷规模的快速扩张,银行资本金紧张问题突出,陆续操作的再融资计划不断加大资本市场的压力。“信贷扩张——资本消耗——上市圈钱”的怪圈难以打破。

“今年银监会虽然将信贷规模控制权交给央行,但仍会实时将存贷比、流动性比例、资本充足率等指标提供给央行,作为其决策的有效参照。”上述监管人士表示,用一揽子、结构化指标方式控制和约束信贷规模,就是希望在市场化监管方面有所探索,而四大监管新工具正好完善了该“工具箱”。

查看更多: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