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火热债市的丰厚回报无疑令不少机构投资者意犹未尽。尽管业内认为2009年债市将呈现波荡起伏的态势,机构投资者仍紧紧盯住那些高利率的信用债。
然而,信用债快速发展的另一面,是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的债券评级却呈现杂乱无序的状态。
3月2日,第一创业证券公布了他们的信用评级体系,并据此对尚未到期的各信用债品种进行评级,其评级结果,大多低于信用债发行时评级公司的评级,一般低半级,少数会低一级。
3月9日,安信证券发布了一个报告,对本周新发的14只信用债产品进行评级,其评级结果多比评级公司给出的评级低三级左右;但又不是AA就一定对应BB。
以江苏交通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江苏交通”)为例,其评级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诚信”)给予主体评级AA+,安信证券给予主体评级BBB-,第一创业证券对江苏交通发的02苏交通(120204行情,资料)、03苏交通(120309行情,资料)债、08苏交通债、08苏交通CP01都给出了评级,并对这几只债给出不同的主体评级,分别为:AAA 、AAA 、A+ 和AA-。
对于同一家债券主体,有6种差异较大的评级结果。投资者无疑眼花缭乱。
机构投资者对于评级的不信任,早已有之。一位券商圈内的人士说,一些私交甚好的保险公司也经常问他,“某某债到底能不能买?”
各大券商或开始介入债券评级,或正筹备。然而,券商各有完全不同于评级公司的评级方法,评出来的结果也差异甚大,反而使投资者更为头痛,惊呼“评级看不懂”。
标准普尔大中华区主管周彬告诉记者,(中国的评级市场)需要一个经济周期,有债券违约的数据,各进行评级的机构才能验证自己的评级模型是否有效。对于目前群雄混战的局面,周彬表示没有好的对策,“监管非常棘手,监管部门很难做”。
评级公司:发行人付费模式广受质疑
对评级公司公信力的质疑,因次贷危机爆发,成为全球性问题。市场对评级公司的质疑,主要是:评级公司拿发债人的钱做事,怎么能做到客观公允?
如某私募基金经理所说:“那些结构化证券都是大投行做的,评级公司怎么敢得罪?后来各机构猛砸CDO等产品,价格狂跌,三大评级公司才不得不调低评级。”
虽不曾遭遇次贷这样的滑铁卢,但评级结果总是皆大欢喜,中国的评级公司的发行人付费模式同样受到质疑。于是,这样的质疑不绝于耳:“(评级结果)怎么不是三个A,就是两个A?从来没看到过BBB的债券。”
随着中国债券市场的扩容,类似质疑有愈演愈烈之势。一位受雇于国内五大评级公司的分析师为此辩解:“我们评过低于A的公司,不过他们的债发不出来。”
参照美国次贷危机中价格狂跌的结构化产品,周彬指出:标准普尔自2005年1月以来评级的美国房地产业相关证券规模为3万亿美元,截止到2008年11月,其中仅有不足4%出现违约。
另一边是一张违约率曲线,上面从AAA到C的债券违约率一字排开,横轴则是年限。周彬解释:“AAA评级债券五年累计违约率约为0.27%,BBB债券五年累计违约率约2.43%,B评级债券五年累计违约率约20.58%。”
两者的违约率相当。周彬表示,衍生品价格下跌,是个流动性问题。危机发生前,市场的流动性泛滥,对结构化产品需求量很大;2008年9月开始,流动性大减,没人要这些产品。
然而,国内的几大评级公司,面对业界对评级结果的质疑,一直保持缄默。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拿不出像标准普尔这样的违约率曲线。所谓的AAA、AA、A级分别对应偿债能力极强、很强、较强,都没有足够的历史数据支撑,更像是定性分析而不是定量分析。
这是所有在中国做债券评级的机构面临的困惑。中国债券市场发展时间太短,且几乎是国债金融债的天下,信用债市场规模小,之前发债的主要为央企,还没债券违约的现象发生。
随着债券市场的扩容,评级的问题为市场广为关注,也吸引更多机构进入这一市场。但是,所有的评级模型,都没有受过市场的检验。
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