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永嘉
巨亏近20亿,让李宁有限公司(2331.HK,下称:李宁)的财报黯淡。据披露,李宁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7.39亿元,同比减少24.5%;毛利为25.50亿元,同比减少36.9%。这是上市8年,李宁的首次亏损。
与此相对的是,李宁发布年报的前三天,习近平与彭丽媛外访后的首个交易日,国内服装业股价出现整体上扬。其中本土高端女装品牌朗姿股份(002612,股吧)(002612,下称朗姿)涨停。
朗姿于2011年在创业板上市,2010年至2012年朗姿营业收入分别为5.59亿元、8.36亿元、11.17亿元,总体毛利率超过50%。相比体育服饰,朗姿每年共有6个订货会,春秋短季各一次,冬夏销售长季各两次。不同的是朗姿的批发制在管理上更加精细。而东兴证券研报对朗姿的评价为:“稳健扩张+费用控制。”
事实上,朗姿也采取“直营+经销”的批发制。在订货会上,除了传统的走秀环节,朗姿将模特展示环节分为若干小组,加盟商在选货时可以根据自己经验在现场提出修改要求,包括服饰设计、配色等细节问题,再由朗姿的工作人员汇总上去。如此一来,朗姿的服装实际是一种“半成品”,在批量化生产之前,经销商有“裁剪”权,对产品进行初次修正。
而在销售环节,如果经销商发现有不适应当地的款式,朗姿可以根据以往的销售额给予15%-20%的调换货。中国幅员辽阔,消费文化千差万别,快速的调换货政策可以帮助朗姿在当季实现一次全国范围的再修正。最后在季末,朗姿还会组织一次品评会,总结上一季度出现的问题,为下一季度产品的生产做准备。
朗姿模式的启示是,服装并不是一个成品的概念,生产出来直接进入销售环节,无法与经销商以及消费者形成良性的互动。最近一年服装行业的高库存将批发制模式推上了风口浪尖,虽然中国服装(000902,股吧)业整体还不能实现ZARA那样从设计、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条全覆盖的商业模式,做到真正的快速响应机制,实现零库存,但在以批发为前提的商业模式上,还是有可以改进和更新的余地。
对李宁来说,改变也在进行中。自2012年7月以来,李宁开展一系列自救行动换帅、融资、变革等等一些列动作相继发生。其中,在商业模式上,李宁开始从中国服装业通行多年的经销商模式向以零售为导向的模式转变。
对于服装公司来说,产品、以消费者为导向、迅速反应都为应有之义。而在过去的十年来,庞大的内需及行业快速发展的大势让很多公司还尚未重视。除李宁之外,中国体育服装产业2012年整体遭遇寒冬。安踏、361、匹克等国内体育品牌都出现了渠道萎缩、库存积压、销售下滑等问题,他们曾经引以为傲的依靠规模扩张的模式受到了指摘。
不过,对营业规模为10亿左右的公司而言,朗姿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对于营业额超过50亿的服装品牌来说,操作起来有相当的困难。如何根据现有的规模进行柔性调整,还需要这些品牌商有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