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地抑制结构性通货膨胀,是当前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难题之一,围绕这个课题,政府官员、经济学家、企业人士等都纷纷出谋划策。在物价不断爬升的大背景下,生猪和猪肉价格的屡创新高,被视为本轮结构性通胀的最大推手。
本文从两个CPI的关联关系入手,以雨润集团如何发挥稳定生猪市场供应和平抑猪肉价格为案例,解剖了从养殖到屠宰直至最终的市场流通环节。结论是:确保生猪的充裕、持续供应,猪肉价格长期、有效率地维持稳定水平的最终决定因素,是类似于雨润集团这样的龙头企业的市场不断扩张和肉类行业的加速整合。只有如此,才能给消费者提供安全肉品,才能确保“猪肉价格指数”不会在“消费者价格指数”这把火上再浇油。
剖析雨润价值的目的,是要寻求中国的两个CPI之间的联系机制和解决之道。雨润样本,值得深度解剖,其背后有着医治中国特定发展阶段下结构性通胀的政策借鉴涵义。
雨润价值,还有待于我们去细细挖掘。
中国的两个CPI:消费者价格指数与中国猪肉指数
随着消费者价格指数(CPI ,Consumer Price Index)的不断攀升,普通消费者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开始关注起猪肉的生产与供应,中国的消费品价格指数已经被戏称为“中国的猪肉指数(China Pig Index)”,可以想见到猪肉价格与物价之间强烈的关联关系。
统计显示,本世纪以来,我国已经经历了三轮较大幅度的物价上涨,分别是第一轮的2003至2004年,第二轮的2007至2008年,本轮物价上涨到现在为止已经持续了24个月。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领导指出,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上涨相呼应的是,最近十年以来,中国国内的生猪和猪肉价格同样也经历了三轮明显的价格波动,平均周期长度为30个月左右。前两轮分别是03年7月到05年底,06年6与到08年10月,分别在2004年9月和2008年1月形成峰值,而肇始于09年6月的这一轮猪价上涨正处于峰值“窗口期”。
在谈论到中国政府目前所面临的结构性通胀难题时,早在7月初,就有很多海外媒体报道称:是猪肉推高了中国的通货膨胀率。日本《News Post Seven》杂志的报道分析说,中国通胀正在加速,而其中最大的推手之一竟是猪肉的价格。
猪肉是中国CPI商品篮子中的262个基本分类之一。总体上看,CPI商品篮子中猪肉的比重在3%左右波动。根据有关机构测算,猪肉价格每上涨20%,就会影响CPI上涨约0.6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对其他食品的带动,可能会影响CPI上涨约1个百分点。据此,有的分析人士更是激进地认为,如果考虑猪肉价格对整体食品的影响,猪肉价格在CPI中的权重有可能达到9%。
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由于中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早期阶段,恩格斯系数还处于较高的水平上,食品支出占消费支出的比重仍然较大,而猪肉依然是中国农村和城镇市民消费品,尤其是肉品的必然首选品。
中国的猪肉价格指数与消费者价格指数之间,存在着不分割的天然联系。中国的两个CPI兄弟,一时很难分离。
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