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地产商资金紧张是不争的事实。银根收缩、限购限贷、成本上升成为制约地产商发展的三大障碍。花样年主席潘军日前对本报记者表示,“今年开发商不是解决利润问题,而是解决生存问题。”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部分在香港上市的内地发展商选择在海外市场融资来增加流动性,根据标普的统计,从今年1月至今,拥有评级的内地发展商通过离岸市场发行债券共融资80亿美元,相当于去年全年海外发债88亿美元的90%。
标普分析师符蓓对本报记者表示,一些发展商在今年前5个月的销售业绩还不错,不过随着紧缩政策的效力显现,估计销售势头会有所缓和,现在中海、碧桂园等已开始调整价格,零星的降价行为到今年下半年可能会蔓延。
一加一减
在潘军看来,现在地产商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一方面,银根收缩之下,银行的议价能力大为提高。
“发展商必须先为买楼的客户垫付按揭贷款的"额度费",而银行则开具中间费用的发票。银行去年就开始向发展商的按揭贷款收取"额度费",按基本利率上浮20%征收,今年则按基本利率上浮50%的比例来收,如果以6 厘利息计算,手续费达3%。”潘军说。
有发展商表示,今年很多城市商业银行都有开展这种收取额度费的业务,能够以交纳额度费的方式取得贷款,也要“谢天谢地”了,因为民间融资的成本更高。
另一方面,今年的人工成本也大幅上涨。潘军抱怨,工人的薪酬同比上涨了50%。以前工人薪酬占总建筑成本的15%左右,大幅加价后,现在占总成本的20%。而其他建筑材料也大幅上涨,比如水泥涨价20%,钢材涨价10%,因此总体建筑成本增长6%-7%。
“割肉的时候到了。”潘军说,现在每个月平均有30个项目在进行洽谈,他预计到9月和10月,项目价格会更低。
商业地产不受调控影响
潘军表示,花样年选择的对策是因地制宜,提高商业地产的比例。今年的销售目标是60亿元,其可销售物业中有81%不受限购令的影响。目前花样年的商业物业中,约70%出售,其余则持有出租。
比如,花样年位于苏州的太湖天城项目,其宣传小册子上宣称,因为项目属于商务地产,因此“多套不限贷、异地不限购”。该项目总面积为50万平方米,属于商业用地。第一期5.5万平方米的地块上包括酒店式公寓和别墅等。
2009年花样年取得该地块时,楼面价格约为每平方1500元。而去年12月推出的第一期销售均价约为每平米1.1万元,今年5月第二期的销售均价约为1.4万元。目前该项目与中行和农行合作,按揭的首贷比例为50%。
香港一位投行的地产业分析师对本报记者表示,不少发展商都表态要加大力度进军商业地产,因为目前政府的调控政策只针对住宅市场。内地发展商大部分选择建成后出售,相比之下,香港的发展商则倾向于持有商业物业作收租处理。因此对于内地发展商说,资金回笼不见得很慢,而香港发展商的做法则能产生稳定的租金收入。
一位内地地产界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现在一些地产商在商业用地上建酒店式公寓、Loft等可商可住的产品,具体会针对不同城市的不同政策,选择的产品有所不同。
花样年首席财务官陈思翰对本报记者解释说,“有些地区的服务式住宅可以建在商业用地上,在某些地区严格规定商业用地不能做住宅的,我们就建写字楼、商铺,或者建Loft。我们在不同地区都有建Loft,对于买家来说,比如买100平米,由于有5米的层高,隔开之后就有150-160平米的面积。虽然总价不低,但是均价就不算高。而对于我们来说,建造Loft的成本也不会特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