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首页 > 股票 > 正文

碧桂园:不会放弃原来的经营模式-房产频道-金鱼财经网

[2021-01-28 09:02:40] 来源: 编辑:wangjia 点击量:
评论 点击收藏
导读: 张艳红只要涉及“低价圈地”这一话题,碧桂园(02007.HK)还真有点百口莫辩的感觉,2007年如此,2011年同样如此。2011年4月18日,国土资源部披露了安徽和县政府就碧桂园“如山湖城”项目中

张艳红

只要涉及“低价圈地”这一话题,碧桂园(02007.HK)还真有点百口莫辩的感觉,2007年如此,2011年同样如此。

2011年4月18日,国土资源部披露了安徽和县政府就碧桂园“如山湖城”项目中违法批、占土地案的处理结果,该公司本以为在缴付100万违规建设的罚金后终于可以甩掉该项目的“历史包袱”,已经被要求停售的房子也计划着重推新货。

意料之外的是,国土资源部的通报演变为“导火索”,让这家走“低价快速周转”路线的开发商在未来一个星期中遭受了莫大的品牌危机。鉴于2007年也曾经在相似的话题上栽过跟斗,以及香港的股东大会即将于4月28日举行,碧桂园高度敏感的神经又一次被触及。

“如山湖城”始末

2007年,碧桂园拿地的手法与其卖房子的作风颇有一些类似:短短几个月,集团土地储备从1000多万平方米飙升到4000多万平方米。此间,公司在安徽省总共拿下7个项目,位于和县的“如山湖城”便是其中之一。

急于扩张的策略一度让碧桂园在组织管理、风险管控上出现漏洞,一些“炸弹”不经意之间被埋下,而且,公司的高层似乎也意料不到这些炸弹会在什么时间被引爆——2007年的张家界“零地价”风波、2011年安徽和县的违规用地危机都属此例。

碧桂园一位公司高层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如山湖城项目最初是经由北京某商会负责人牵线而获得的,也是积极配合安徽省的招商工作,公司错在当初拿地时过于轻率,没有对“城规”、“地规”等做更深一步的调查了解。

据该公司提供的详细资料:如山湖城项目仅为当地政府原规划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原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的体育公园项目(即包括高尔夫球场在内的国家小球运动训练基地),国家小球运动训练基地是在碧桂园进入之前业已存在的项目(产权归属和县体育局)。

国土资源部的通报显示:2007年6月和2009年8月,安徽和县人民政府先后两期共将3034.89亩(其中耕地1248.09亩)集体土地,违规出让给碧桂园公司投资成立的安徽和县华瑞置业有限公司(下称“华瑞置业”),之后,华瑞置业的相关地块也实际用于碧桂园项目的建设。

不幸的是,不久后安徽省政府在其官网上发布通报:碧桂园安徽和县如山湖城项目在未取得《施工许可证》情况下,构成违法建设,终止非法供地合同,收回其土地权证,涉及违规用地的十几名地方官员受到党纪政纪查处。碧桂园作为施工主体单位,也由于“违规施工”而收到总计100万的罚单。

虽然碧桂园只受到“违规施工”的处罚,但事件因为涉及“违规占用耕地、违规批建高尔夫球场”等罪名而升级,舆论甚至提出“官商勾结”的质疑。

“和县县政府违法批、占土地案,国土部已经在4月18日做出明确定论,主要是地方政府违法批、占土地。”上述公司高管称,截至目前公司已取得的土地为2130.5亩,全部“四证齐全”;其中已对外销售的部分为“五证齐全”。

据悉,如山湖城项目也因为被调查而两度停工,最初签订的土地使用权证被收回。但2011年3月1日,碧桂园以3.593115亿元获得宗地标号和土出[2011]2号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总占地面积2130.5亩。自此,如山湖城项目才获得了合法的“准生证”。

国土资源部也通报,处罚已全部落实到位,和县县政府及有关部门已解除违法征地协议,退还违法征收、违规收储和违规出让土地中尚未使用的部分,消除高尔夫球场用地违法状态。

毁誉皆系土地一级开发

如山湖城项目“一石激起千层浪”,碧桂园涉及土地的过往种种“原罪”成为舆论口诛笔伐的噱头。

有媒体披露,碧桂园与和县县政府以及一个中介公司新签订的合同显示,前者需要支付的地价仅为73元/平方米,而和县县政府还以45元/平方米将地价的一部分支付给该中介公司。

如山湖城项目的地价,真的只有两个数字之间的价差——28元/平方米?假如这是事实,这是又一次“零地价圈地”?

4月27日,碧桂园在发给本报的一份资料中对上述数据进行了反驳,称“项目总占地面积2130.5亩,折合单价16.86万元/亩,约252元/平方米。加上公建配套(市政道路、水厂、燃气站、污水处理站等)费用,约为35万/亩,即543元/平方米。”

碧桂园还提及:如山湖城所处地块原多为山坡、滩涂,不适宜农作物种植,开发前便是荒地。该地块距和县县城25公里,距离南京约60公里,距巢湖市约80公里,原先的土地状况非常荒芜。

上述公司高管表示,碧桂园给外界的误解都来源于“一级开发”的模式,但无奈的是,这正好是碧桂园的“核心竞争力”。“公司最初就是从城市郊区开发起步的,水电、道路、垃圾处理、医院、学校都是公司去做,这些都是土地的投入。因此,在计算碧桂园的土地成本时,不应该只盯着第一笔土地款。”

从根源上看,外界对碧桂园的“低价圈地”质疑始于该公司自己披露的信息。2007年,公司为了获取投资者的青睐,曾公布其土地成本不足销售均价的10%,是当时拥有最低土地成本的上市公司。

事实上,资本市场在疯狂追逐碧桂园“低地价”噱头的时候,却忽略了公司在一级土地开发中高于同行的投入、沉淀大量现金的机会成本,以及较低的销售均价。总之,低地价不等于高利润率。

该集团2010年年报数据显示,碧桂园全年销售面积约600万平方米,销售额为329亿元,销售均价为5483元/平方米,是销售榜10强名单中均价最低的;同时,公司毛利率为32.4%,净利率为16.6%,处于行业中游水平。

数据说明,碧桂园在向投资者传达其“低廉的土地成本”之际,并没有将“一级土地”和“二级土地”之间面临的后期投入进行分述。正是此举,造成了市场的误解,也造成了舆论的误读。

对于未来的“土地策略”,碧桂园上述高管表示:鉴于国家在土地出让政策上的一些调整,公司实际上已经做出了调整,参与了多个短平快项目开发;但这不意味着会放弃原来的经营模式,因为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综合开发是碧桂园的强项。

所谓国家土地出让政策的调整,是2007年国土资源部“叫停大面积土地出让,并要求出让前完成土地平整”。

毫无疑问,越来越严格的土地制度,也许将给碧桂园的“郊区造城”梦想设置更多难以逾越的障碍。

查看更多:
#feedAv{ margin-top: -250px!important;transform: scale(0);}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