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晋源
内地疫苗配送龙头泰凌医药集团有限公司(01011.HK,下称“泰凌医药”)即将登陆港交所,虽然公司为内地第一大疫苗冷链配送企业,主营二类疫苗,2009年占有疫苗供应链市场23.4%的份额,不过,公司应收账款增长明显且数额较大,成为公司潜在风险。
2010年,泰凌医药录得总营收26.67亿元,净利润为1.29亿元。
不过,不少券商机构对泰凌医药都持“谨慎申购”评级。第一上海证券分析,公司应收账款增长明显且数额较大,2010年公司全年收入增加近3亿元,而同期应收账款净增长近5亿元,因此建议谨慎申购。
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比重较大是公司不被看好的一大原因,根据招股书计算,2010年公司贸易及应收账款占营业收入约65.15%。而同业公司智飞生物(300122.SZ)、国药控股(01099.HK)、康哲药业(00867.HK)的上述比例分别为40.48%、25.6%及37.31%。
“因为配送采用垫款模式,泰凌医药在疫苗配送业务上需要很大的资金成本。公司应收账款逾期,而应付账款期限短于应收账款,公司可能会面临资金链紧张的风险。”上海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表示。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0年12月31日,公司来自活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客户的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为6.62亿元,其中约2.34亿元已逾期6个月但未作减值。公司称已同意82.8%分销商客户的还款计划。
“目前国内政策对二类疫苗的市场尚无统购统销的限制,因此这些企业发展不会受到政策压制,但从市场容量上来说,国内二类疫苗的市场还不太大。”上海医药商业协会秘书长陆国平介绍,目前国内对冷链配送的技术标准不高,强调恒温但并没有强调冷藏。“新的GSP迟迟未出,很多国内公司还在观望,不敢去做。”
陆国平表示,进入疫苗配送领域主要有两大风险,一是前期固定投资及维护的费用较高,如必须建立两个冷库,落实内外供电两个系统等;其二是配送过程中的风险成本很高,任一环节的断链都可能造成整批产品的损失。
而对于泰凌医药来说,风险之外最大的亮点是其客户资源,公司上游与葛兰素史克、辉瑞等跨国药企保持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下游疫苗网络则覆盖超过2800家省市及地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2.05万家城市免疫接种点。
“这类流通企业的硬件技术优势固然重要,但更需要软件优势,比如安全性、信息化和整合性的管理系统。其行业壁垒主要体现在后者。”一位企业投资基金经理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
不过,规模尚小的泰凌医药要维护并扩大上述优势仍有困难。去年,在疫苗分销市场占据第二席位的Zuellig Pharma Asia Pacific公司就被美国Cardinal Health收购了其中国分销公司所有股权。
“资金链紧张而又拥有细分市场稀缺的客户资源,这样的公司很容易成为被并购的标的公司。”一位跨国公司中国区总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