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IT界的焦点无疑是《计算机世界》杂志的《“狗日的”腾讯》一文。仅是一个标题就能吸引无数的目光,但是,看完全文后,你的脑海中剩下最深的印象恐怕就是这个标题,以及作者收罗的一大堆竞争对手对腾讯(00700.HK)的控诉,核心内容是腾讯的模仿与跟随策略。其实,“一直在模仿,从未被起诉”的情况远不止腾讯一家,只因它是中国互联网老大,就背负了这个骂名。本文撇开是非对错,笔者仅仅从商业模式上对此做出进一步的分析。
众所周知,腾讯有一个粘性巨大的QQ用户群,现在同时在线人数已经超过1亿。腾讯的跟随策略是:在所有的产品线都做好储备,一旦某个领域的市场机会成熟了,就加大对这个模式的投入,并导入自己的用户群,获得收入。如先是模仿韩国人做虚拟物品买卖,跟着中移动捞SP的钱,后来跟着新浪做门户拉广告,再后来跟着盛大做大型网游。到了现在,电子商务尤其是B2C要井喷了,腾讯也开始大做商城项目,QQ用户也可以通过财付通订机票和酒店了。一句话,腾讯不做博取眼球的先行者,只做稳获果实的终结者。
这样,腾讯不需要承担摸索一个新商业模式以及教育市场的成本,在它决定战略介入的时候,凭借QQ终端的推广,既高效又没有成本,每一个业务都可以做到规模巨大,成本低廉,利润极其丰厚。
在针对一些强劲的竞争对手时,腾讯就可以在某一个特定时间内用其它业务的利润来补贴这一个业务,“耗掉”这个业务主要对手的利润,进而逼迫它压缩投入,逐步削弱对手而使自己成为这个细分市场的老大。如门户的广告业务,利润率一直都很薄,腾讯用自己的游戏利润来补贴门户业务,逐步追赶,现在已经超过老二搜狐,并有望在3年内取代老大新浪。而在线支付工具,原来一直处于烧钱抢市场的阶段,腾讯的财付通通过9折充值Q币的“强行输血”方式来壮大自己,蚕食掉支付宝的市场份额。对付迅雷、暴风影音这些细分市场的领先者,腾讯更是祭起了免费的大旗,断掉了竞争对手的财路,从而最终击垮对方。所以,惹来骂声一片,也是必然之事。
全产品出击,仿佛已经变成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一个主流战略,几大IT巨头都在全面布线,搜索、输入法、安全,等等。但这看起来一个都不漏的战略,事实上存在很大的风险。公司与人一样,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所有的细分领域都自己去做,到处树敌惹怨不说,产品的竞争力也与先行者有差距。
腾讯现在2000多亿的市值,100多亿的收入,要维持之前每年70-80%的成长,压力确实巨大。笔者认为腾讯明智的做法是抓大放小,学习苹果的APPSTORE,加速开放平台的建设,大部分产品由外部开发者提供,双方按比例分成,这样既增强了QQ平台的吸引力,也不用再背负全民公敌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