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董事长李书福:沃尔沃将在中国获独特竞争地位
海外并购道阻且长,尤其是对于一个还没有整车并购经验的民营企业。而今,吉利收购沃尔沃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12月23日,吉利福特就收购沃尔沃达成一致。
吉利并购沃尔沃的想法并不是一天两天,2008年12月1日,福特宣布考虑出售沃尔沃。 2009年初,就传出吉利欲购沃尔沃的消息,并于2月份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2009年10月28日,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2009年12月23日,吉利和福特就收购达成一致。这中间一年的时间,吉利从低调的竞购方终于走到台前。
对于吉利并购沃尔沃,就连汽车企业界的知情人士也无法预见它的未来,所以在面对它时,很多企业人士不约而同的说:“佩服吉利的勇气,”却谁都无法断言它的明天。
而吉利董事长李书福却显得信心满满:“作为世界知名高端汽车品牌,沃尔沃将在安全与环保技术方面继续领导世界汽车技术潮流,并在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获得独特的竞争地位。”
从幕后到台前
2009年年中,正是吉利收购沃尔沃炒的沸沸扬扬之时,但是吉利在2009年6月15日收购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让业界一度认为,收购沃尔沃只是吉利的声东击西之举,吉利真正想要的是DSI,而非沃尔沃。
在各方面都似乎不够成熟的情况下,吉利很低调。但是吉利方面聘请了世界一流的投行、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行近200人的团队参与了谈判,与福特进行多次磋商。
彼时,奇瑞、长安、广汽、东风、上汽都在与福特就沃尔沃出售问题进行磋商,奇瑞甚至和吉利一样,都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但最终,还是让吉利拔得头筹,成为福特的首选竞购方。
12月23日,福特正式表发声明称已接近与吉利达成出售沃尔沃的协议,福特预计将于2010年第一季度与吉利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在获得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后,预计于第2季度完成交易。双方将围绕法律文本和融资的最终确定以及政府审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福特汽车表示,交易完成后希望继续与沃尔沃保持合作,不过福特汽车不会再持有其股份。
如果交易达成,吉利可能将向福特支付18亿美元,由于双方在谈判过程中都保持保密,所以目前并没有很多细节为外界所知。吉利表示,关于交易的更多细节,将于2010年第1季度签署股权收购协议后对外公布。
目前,吉利正在筹措竞购沃尔沃的资金。
看中吉利的盈利前景,世界著名投行高盛经过严格的评审,通过可转债和认股权证投资吉利3.3 亿美元。同时,吉利也在向中国银行寻求10亿美元的贷款,而目前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及中国进出口银行已经同意向吉利控股提供贷款。另有消息称,国内一些基金也对此事表现出兴趣,愿意投资。
已获政府支持
吉利汽车一位高层表示:收购沃尔沃,肯定要把在瑞典的工厂产能充分发挥出来;把现有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目前沃尔沃在欧美的市场巩固加强;然后进一步开拓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市场;不达到这样的目标,收购就没有意义。
在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吉利和沃尔沃还是两个品牌,吉利是吉利,沃尔沃是沃尔沃。吉利会有两套经营管理班子服务于不同的消费群体。
目前,政府方面已经表示了对吉利的支持。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表示,吉利收购沃尔沃,有利于有效利用中国的资金和外汇储备,增加其国际并购的经验,对其在国际合作中获得技术和品牌非常有帮助。尤其是今年以来,我国汽车销售快速发展,更需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手段作为支撑,而并购是很好方式,这将有利于企业现代化的进程。未来海外投资会进一步增长可能将成为趋势。
沃尔沃扭亏困难
也许正像某汽车企业高层所说:“越是大央企、大集团就越是要做好各方面评估,就越是不敢打没有把握的仗。”而对沃尔沃的收购,恰恰是各方都不敢说一定会成功的举措,这样看来,民企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不足为奇了。
相关资料显示,沃尔沃虽然被称作最安全的车,但近年来业绩并不理想,2007年全球销量只有42万多辆,2008年减为37万多辆,连年处于亏损之中。如何让沃尔沃扭亏为盈,将是一件比收购更加困难的事情。
初时,业界谈到吉利收购沃尔沃,都被冠以“蛇吞象”、“炒作”等等词语,专家们大都不看好这起收购,尤其是在上汽折戟双龙之后。但是现在似乎呈现一边倒之势,认为吉利是“有心胸的收购者”,吉利再不是一个“菜鸟”,认为收购沃尔沃的吉利是专业造车的,而收购路虎的塔塔、收购悍马的腾中都只是做买卖的。
不管这些铺天盖地的评论究竟是对是错,我们都应该宽容地对待一个有勇气的民企,真心的希望他的成功,因为不管如何,一个更加强大的民族企业总好过一个汽车并购的失败案例。
业内人士建议吉利应低调实干
□ 本报记者 王 峥
随着12月23日吉利宣布与福特公司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关于这次收购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话题。《证券日报》记者也就此专门连线新亚运村汽车交易市场总经理苏辉,听取他对于本次收购事件的看法。
《证券日报》:您怎么看待这次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
苏辉:吉利收购沃尔沃对于中国汽车行业是一件好事。中国由之前的汽车弱国,到收购一个汽车强国的高端品牌,表明中国的汽车行业的确已经由弱变强并得到世界的认可。毕竟,如果对方不认可你的实力,也不可能将沃尔沃这种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出售给你。
《证券日报》:本次收购对吉利将产生怎么样的影响?
苏辉:吉利收购沃尔沃后,将加快中国汽车品牌与世界市场的接轨。通过沃尔沃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在欧美市场完整的经销网络,在吸收消化沃尔沃带来的先进技术后,吉利的自主品牌将更容易打入欧美等主流汽车市场。同时,吉利收购沃尔沃还将改变国际汽车市场兼并重组的格局。而作为一家民营汽车生产商的吉利集团,也将大大提高在国际汽车行业的地位。
《证券日报》:商务部明确表态支持这次收购,您怎么看?
苏辉:商务部明确表态一方面源于吉利通过并购沃尔沃,能够获得品牌、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还有这次收购顺应了国资委2010年的兼并重组政策。该政策要求2010年国内五大行业要对现有产业的状况经行调整,其中对汽车行业的要求就是通过兼并重组大幅减少生产整车的企业,从2009年末的330多家,整合到10至12家。所以吉利的这次海外收购也可以说是明年汽车行业兼并重组的一部分。
《证券日报》:这次收购如果最后成功了,吉利将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苏辉:吉利作为一个弱势品牌,去收购沃尔沃这样的高端品牌,确实有很多地方还存在问题。比如说两者的企业文化如何融合,一直做低端车市场的吉利是否能做好高端市场的销售等。这都需要吉利拿出一个可行的方案加以解决。
这次收购,公司应该本着“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走下去,吉利公司和我们的有关部门都应当低调一些,平和的对待这件事情,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收购后所面临的问题中去,几年之后能否做出成绩才是关键。
吉利还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以为收购了人家,就证明自己比人家什么都强,而是要充分吸收沃尔沃的领先技术,研发能力和营销手段。吉利最迫切要做的就是培养自己的创新人才,这个创新人才不单单指技术上的创新,还有营销方法等,就是怎么用适应市场发展的方式卖出自己的产品,而我们这方面可以说非常落后,这么多年来没有变化没有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国内巨大潜力带来的全球第一销量蒙蔽了我们企业的双眼,而今后走向国际市场,国内这种落后的营销模式肯定是不成的。
吉利在收购成功后,必须要提高沃尔沃的品牌质量、销售数量。面对问题时,公司高层的决策也一定要冷静,充分接受双龙失败的教训,解决好瑞典政府、瑞典工会、沃尔沃员工等方面的因素。
我认为吉利的这次收购一定能够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