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讯编者按:汇丰控股3月2日公布的财务报告显示,2008年全年纯利57.28亿美元,较2007年同期倒退70.06%,远逊于市场预期。业绩下滑的原因主要是由其美国信用卡和次级抵押贷款业务受到严重亏损所致。而在这样的业绩下汇丰宣布供股(配股),却引发了惨烈的“十日围城”。
噩梦有望终结了。3月12日晚,港交所行政总裁周文耀宣布,已决定从3月23日起,停止收市竞价时段。
被称为香港人“集体投资”的汇丰控股(00005.HK,下称“汇控”),在最近的10天里成了香港投资者们的集体噩梦。
汇控的177亿美元供股计划自3月3日公布之后就风波不断:富豪争相参与分包销供股、股价被压低至33港元、香港证监会调查股价问题、港交所紧急会议商讨取消收市竞价制度。
当天是汇控配股的最终截至日,汇控收报36.2港元,升1.75,全日成交4489.718万股,涉资16.112亿港元。
由于汇控在3月9日收市竞价时段最后的“黑色3秒钟”内,遭遇约1200万股的离奇大手沽盘,导致当天股价暴跌24%。香港证监会3月11日表示,由于这宗“砸盘”事件涉及重大公众利益,将对当天收市竞价交易时段内该股份的交易情况展开正式调查。
在香港证券界看来,整个“砸盘”事件非常可疑。不仅在3月9日收市竞价时段的最后三秒之内出现大量沽盘,而且在此前一个交易日就发现汇控的股价曾经被压低至33港元,貌似有人预先演习。
虽然香港证监会表态会调查当天汇控股份在收市竞价时段的交易情况,不过证监会的调查往往需时颇长,未必能在短期内解开这个谜团。在谜团笼罩之下的香港,不敢松懈的监管机构、分包销供股的富豪、忠心的散户们,只能各怀心事继续这场风云莫测的游戏。
“砸盘”无头案
“是否违规,主要是看做出这种行为时的意图。比如一个投资者要沽出汇控股票,如果当时本来可以37港元的价位沽出,但是偏偏要压低以33港元沽出,就需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做。”香港投资者学会主席谭绍兴解释说。
谭绍兴认为,沽出的行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香港证监会要调查的是投资者做出这个行为的动机,投资者是不是为了在收市竞价的最后几秒钟之内压低汇控的股价,达到另外的获利目的?
此前有市场传闻,3月9日德意志银行在竞价时段曾推出大手沽盘,不过至今还没有人确认当时的具体情形。
而此次被当作“砸盘”事件罪魁祸首的是去年中开始实施的收市竞价机制。
由于目前竞价时段没有设定买卖价的上下限,如果有人在竞价交易时段的末段挂出大量沽盘,沽盘就会以竞价限价盘中的最低沽出价挂牌。而当该价格的成交量最高时,就会成为收市价。
3月9日当天,在4点至4:08,有大行挂出偏离当时汇控市值的33港元最低价沽盘。到了4:08-4:10,买卖双方不能取消买卖盘,只能输入没有指定价格的市价盘。有大行在之前的8分钟内,以33港元的价格推出数百万股汇丰沽盘,成为成交最多股数的参考价值。
而到了4:09,汇控股价为37.4港元,但距离竞价时段完结仅有两三秒的时候,有人输入471万股市价沽盘,将买盘扫光,因此汇控股价被推低至33港元,成交约1200万股,金额4亿港元。
“股价跌至33港元,并非恐慌性抛售,而是技术性地、在收市竞价时段的10分钟内被推低,”汇丰银行亚太区行政总裁霍嘉治在3月10日表示,“有些庄家或对冲基金持仓,决定供股、沽出现有股票,推低了股价,因而可以在低价取得供股权。”
神秘“砸盘”事件发生后,迫于市场的巨大压力,3月12日,港交所决定从3月23日起停止收市竞价时段,恢复去年5月26日以前的市场运作,现货市场在下午4点收市,而且恢复采用原有的计算收市价的方法,即根据下午4点收市前一分钟每15秒所录得的5个按盘价的中位数来厘定。而期货市场则于下午4:15收市。
周文耀说,目前暂停收市竞价机制是最佳做法,因为过去几天金融市场大幅波动,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不过因为目前正处于企业公布业绩的高峰期,所以暂时停止收市竞价时段后,市场仍可能会有波动。
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