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两者长期跟踪了解的标普分析师表示,中信泰富的风险控制及内部管理问题严重,未来发展战略也需重新检讨;而风险管理没有集中,也是中信集团乃至多数中资企业一直以来的隐患。
此外,衍生产品专业人士分析,外汇结构性产品是把双刃剑,多用于平衡外汇头寸,但若风险控制不好则容易亏损。而目前金融风暴的动荡市况,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更高。
昨日,中信泰富复牌,股价全日暴跌。开盘报9.00港元,收盘报6.520港元,跌幅55.10%,市值蒸发掉70.8亿港元。
澳元已累跌3月
中信泰富20日上午突然停牌,下午5时公告盈利预警,披露其财务董事没有遵守对冲风险政策,在未获主席批准的情况下,越权跟数家机构签订巨额外汇合同,导致重大损失。
在其后的记者会上,其董事会主席荣智健称,该合同为澳元杠杆式远期合约,与欧元兑美元、澳元兑美元汇率挂钩。截至当前,已确认亏损8亿港元。如果以目前的汇率市价估计,未实现的损失高达147亿港元。而如果澳元汇率继续下跌,不排除亏损更多。因合约为期两年,因此中信泰富对有关整体亏损还不需要做实时拨备,而是在24个月后反映出来。
花旗集团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按目前外汇价格计算,中信泰富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亏损约为150亿元,但若澳元兑美元跌至2001年约0.5的低水平,亏损有机会扩阔至260亿元。同时,花旗称,中信集团提供达15亿美元的备用信贷,已不关注是否违返任何的贷款合约,因为该行对中信泰富的执行能力已失去信心。
长期研究中信泰富的标普分析师卢文正告诉本报,公司是在今年7月份签订上述合同的,此前澳元兑美元的汇率持续上涨,公司在澳大利亚铁矿石的投资中外汇头寸损失严重,相信公司是为了平衡这一损失,而进行外汇投资的。
不幸的是,合同刚签订,从7月下旬开始,澳元兑美元就掉头下跌,持续至今。法国兴业亚洲有限公司固定收益、货币及商品衍生产品副总裁安克强分析,签订单一方向性的合约本身,说明风险意识不足,“只想到了涨,却不会想到跌。”在做出重要财务决定前并无考虑到潜在的最大损失。同时由于高杠杆效应,使得亏损远超本金。
其次,虽然是远期合约,但在长达3个月的跌势中,中信泰富其实早该发现亏损并及时停止交易,但却一直拖延到亏损不可承担的今日才摊牌。在安克强看来,这其中的侥幸心理、风险控制策略都很有问题,也体现出管理层对投资市场的敏感程度明显不足。
中信泰富9月7日已知悉巨亏?
中信泰富之前主营航空业,在港龙等香港多家大航空公司都有股份,两年前开始转型,主攻特制钢生产,并涉足铁矿石行业。目前,转型还在进行,并且投入较高。综合这次的外汇投资事件来看,卢文正认为该公司过于进取,未来的发展战略需要重新检讨。
更为严重的是,事件暴露出公司存在严重的内部管理问题,包括风险控制以及可能存在的职权混乱。“有很大的问题,”卢文正说,“将跟管理层深入讨论。”
中信泰富董事总经理范鸿龄昨日亦表示,中信泰富主席荣智健的女儿荣明方涉嫌外汇买卖亏损,将被纪律处分。据范鸿龄解释,荣明方是财务部主管,职能上是向中信泰富集团财务董事张立宪负责,而张立宪是荣明方的上司,不会成为本次亏损的“替死鬼”。范鸿龄称,荣明方已被调离财务部,并要接受降级和减薪的纪律处分。
卢文正透露,公司转型投入所需的融资基本已到位,但在目前市况下,这次外汇投资亏损无疑将加大其现金流的压力。不过,相信在中信集团的力撑下,公司不会倒闭。据悉,中信泰富已确认的8亿港元亏损中,中信香港为其承担了6400万港元。同时,中信集团宣布为其协调15亿美元流动资金解难。
荣智健昨日发表声明指,该公司已聘请罗兵咸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改良集团内部监控制度,并已接纳及将落实其到目前为止所提出的所有建议。
香港民主党主席兼立法会议员何俊仁昨日于记者会表示,根据报章报道,中信泰富(00267)及联交所早于9月7日,已得悉该公司因进行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导致录155亿元亏损,但董事局一直于期间未有向公众披露,延至昨日即公司已损失近一半市值时才作公布,明显对这段期间购买股份的小股东,以及与集团有生意往来的公司不公平。
何俊仁要求联交所撤查中信泰富何以迟至昨日才披露事件,期间股价有否出现异常波动、或有否涉及内幕交易,以维护本港国际金融中心声誉。何俊仁认为,该公司董事局有责任向公众交代更多数据,包括何时开始进行外汇期权交易,公司进行外汇期权交易有否获得董事局授权,以保障公众及股东的知情权及利益。
中信集团买单
这15亿美元由中信集团买单吗?
虽然中信泰富目前手头现金还有80多亿元,但相对于潜在亏损明显不足,因此荣智健亦急急向大股东中信集团求救,中信集团已应允提供15亿美元(约117亿元)的备用信贷。有消息透露,荣智健上周曾亲赴北京,与中信集团人士商讨有关安排。
负责中信集团评级的标普分析师廖强告诉本报记者,这笔钱到底谁掏、借贷的风险由谁来承担,都还不明朗。他表示,只是帮其分担6400万港元的话,不会对中信集团的财务构成影响;但如果15亿美元也由其承担,则压力较大。
“中信集团把中信泰富看得很重。”卢文正分析,这不仅因为它是第一大股东,更因为一直以来中信泰富都是中信集团具有战略意义的子公司。中信集团是个集资源、能源、出版、银行、投行、地产、IT、有线电视在内的庞大企业集团,中信泰富早年的航空业、目前的铁矿石,都为中信集团所看重。
但此次事件为何中信集团一直不知情?廖强表示,这是因为中信集团没有采取风险管理集中的模式,而是给了子公司极大的自由裁量权。“这是中信集团一直以来的风险隐患。”廖强说,他在报告中也曾多次提醒这一点,但至今并无改观。
而且,中信泰富还不是这一隐患的典型案例。廖强分析,中信集团只是持股,并未绝对控股中信泰富,因此从法律上不能对其集中管理风险。但是,即使对中信香港等全资子公司,中信集团也没有实行风险集中管理。
这也是多数中资企业普遍存在的隐患。廖强回顾,之前中资企业大多散漫经营,时时出现子公司投资亏损母公司买单的事情,几年来虽一直在改进,但隐患依然存在。
而随着中资企业对外实业投资渐增,安克强表示,投资外汇结构性产品来对冲风险已十分普遍。金融风暴以来,外汇波动剧烈,风险加大,对风险控制的要求更高。而中信泰富的教训,尤其值得警惕。 本报记者 辛灵
链接
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
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是目前非常普遍交易工具。交易者只需支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就可进行数十倍的额度交易,本质上属于高风险金融交易,外汇价格正常的波动会因杠杆放大。尤其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肆虐下,部分国家货币汇率近3个月来波动剧烈。类似波动在经杠杆放大后,将更为惊人。